\u00A0\u00A0\u00A0 一届CES,黑科技的热闹背后,映射的是中国企业追赶国际巨头的坚定步伐。
这可能是史上中国参展商最多的CES。来自CES网站的信息显示,约500家参展公司的名称中带有“深圳”字样,占所有参展商的约10%,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正成为不容忽视的趋势。
在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汽车等领域中,国外企业率先出发,市场较快开始普及,应用也趋于成熟,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曾向记者表示,中国家电品牌的全球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但另一方面,在这些前沿海域,如何利用智能为产业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外企业纷纷探索的对象――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千载之机,它们正酝酿着一个力量转移互换的机会。
规模与利润、核心技术与研发能力、产业链与产品线,成为中外企业最关键的三大差距。
规模和利润是任何企业都绕不开的关键词。
放眼全球,就白色家电企业而言,美的、海尔、格力这中国三大白电巨头的营收规模在2017年已超越美国惠而浦、瑞典伊莱克斯等欧美对手。但是,如果与三星、LG、松下这些日韩综合性电子企业相比,则中国白电三巨头的营收规模还有相当差距。
从上市公司看,美的集团是中国营收、利润规模最大的家电类企业。2017年前三季,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869.5亿元,净利润149.98亿元,今年年初市值已破4000亿元。预计2017年全年营收将超过2300亿元,净利润约200亿元左右。而三星电子2017年全年的收入达到239.58万亿韩元(约2235亿美元),营业利润达到53.65万亿韩元(约500亿美元),去年11月市值曾破3200亿美元。虽然三星电子的最大利润来自芯片,但其中体量的差距足以让美的们警觉。
在汽车领域亦是如此。大众集团2017财年全球交付1070万辆汽车,营业收入为230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000亿元),净利润达116.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04.6亿元);丰田汽车公司则预测其2017财年,公司销售额和纯利润将分别达到2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000亿元)和2.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17.5亿元)。反观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汽集团,2017年的销量规模接近700万辆,预计净利润也仅有342亿元,与大众、丰田差距明显;而刚刚入股戴姆勒的明星车企吉利,其2017年的净利润预计100亿元,更是相差甚远。
相比起发展较为成熟的家电和汽车产业,智能设备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从用户规模来看,海外市场明显占有优势。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美国用户在智能音箱上使用语音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语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智能家居产品才刚起步,用户数据积累仍然非常有限。而且,各厂商的同质化程度很高,没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调研机构eMarketer的最新研究报告,在智能语音控制音箱市场中,亚马逊已经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谷歌市场份额为24%。苹果也最新发售了主打音乐的智能音箱产品HomePod。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由中国团队创立的智能硬件公司Emotech创始人CEO庄宏斌对记者表示:“对比中外智能家居领域,美国的普及率明显更高。”
除了上述在前端显而易见的数据之外,隐藏在后端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国内企业也仍需破除藩篱。
“汽车智能化很重要,但我国自身具备的条件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上投入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关键的、共性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大企业所垄断,更让我们忧虑的是国外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在智能化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巨资,前瞻布局,而世界级系统的供应商甚至先于我们这些整车企业开展了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曾这样反思过中外车企的差距。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中国车企的短板在于人才与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车企研发投入TOP10的企业中,清一色都为跨国品牌。其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以136.72亿欧元连续第二年坐稳研发投入第一的宝座,紧随其后的是通用和戴姆勒,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76.84亿欧元、75.36亿欧元。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上汽集团以12.84亿欧元的研发投入在汽车类企业中排名第19名。
家电领域,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不惜重金投入,有后来居上之势。据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报告》,在家电领域,美的2016年的发明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其次是格力、海尔,前三位全部是来自中国的企业,而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了三年。但从研发到产品,再到市场表现,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美的、格力们想要成为全球高端家电品牌还需努力。
此外,产业链与产品线也存在差距。如,三星电子的业务覆盖黑电、白电、手机、芯片和面板,同时是全球最大的彩电、手机、芯片、OLED面板供应商。相比而言,中国家电企业中,黑电、白电龙头各不相同,格力、海尔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冰箱洗衣机供应商,美的拥有完整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和洗碗机产业链以及厨房电器、小家电产品群,旗下美芝是全球最大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但是它们的黑电业务较弱,也没涉足芯片面板。
企业与市场的起步均较晚、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技术及人才储备薄弱,是造成中外企业差距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还是在于技术的积累。英伟达的技术积累长达30年,才迎来了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风口。相比之下,中国的芯片技术发展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的自动驾驶的技术供应商,中国有一些技术提供商,但是还是相对低端的技术。”谈及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的差距,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中国CEO汤恩对记者表示。
的确,“起步晚”是造成国内外企业具有明显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传承来看,奔驰是汽车的发明者,其制造汽车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国外众多品牌,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中国的汽车正式进入家庭仅有20余年,中国的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也仅有30余年历史,这一客观的时间差决定了中国汽车在创新的阶段性方面,会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汽车领域,在整个制造和科技领域,中国的技术起步基本上都晚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比如博世、松下都是百年品牌,三星、LG也有约80年的历史;而美的仅有50岁,海尔和TCL均在35岁左右。它们从代工出口转向在全球树立海外自主品牌,也比欧美日韩企业迟得多。
即便从新时代的创新速度来看,诸如美国等成熟国家,在每一轮科技革命和浪潮兴起之时,都是最为前端的弄潮儿聚集地。硅谷这样的区域,本身就是全球创新人才的流入地,最前沿的产业创新诞生于此。这样的速度也是中国企业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起步晚并不仅仅局限在我国企业的年轻上,国内市场的教育程度较低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要素之一。
以汽车市场为例,国外汽车市场已经从首购发展到升级换购阶段,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于代步,而是希望更加科技、便利以及个性,这种需求推动带来的竞争迫使车企加速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投入。在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就与奔驰公司合作开始研发自主驾驶汽车。其代表性成果是奔驰S500无人驾驶汽车,2013年该车在城市和城际道路完成了长距离自主驾驶试验,复制了125年前奔驰夫人贝尔女士的旅程。再比如,早在20世纪末期,美国的汽车工业社会中,就开始有大量的造车新势力萌动,比如特斯拉、菲斯克等,但在中国,这一波创新的浪潮到2015年左右才开始萌发,这本身也是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