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童学馆位于长庚童方城已筹备完毕
记者 唐旭昱/文 黄鸣/摄
春秋时期,圣人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传道授业解惑。时间跨越了数千年,国学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殆尽,反而在近几年持续升温。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东阳家长的选择。
每个周末,位于东阳城区人民路的童学馆内,数十名身着汉服、头戴冠帽的学童在“先生”们的带领下,在礼乐声中习礼仪、诵国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今年寒假,当许多家长拿着学校发的奖状来到童学馆时,馆长金作仁觉得,把真正的国学带来东阳的这个决定,没错。
大家眼里的“大吵包”
学礼不学文,绣花枕头肚里空;学文不学礼,有才无德难成器。
童学馆的孩子需要学习知识,但知识的量或许只占到1/3,另外的2/3学的便是礼,金作仁解释:“往大了说就是一种品格教育,往小了说就是学习礼仪,一种仪式教育。”许多带孩子来上课的父母也说,之所以让孩子学“国学”,就是想借助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小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具备良好的德行,这对孩子一生的行为处事都将大有裨益。
礼的学习,关系到“态度”“专注力”“学习能力”。
5岁的粒粒是个非常淘气的男孩,在学校上课都没法安静坐着。金作仁还记得粒粒第一天来童学馆的模样:一个小男孩,书包挂在脖子上,跑着进门,因为速度太快,啪一声摔在地上,然后直接滑进了馆里。在父母看来,粒粒可能不是学习的料,在老师和其他家长眼里,粒粒也是个有名的“大吵包”。
不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惊喜不期而遇。粒粒变得有礼貌,早上会催着父母要准时送他上学,回到家主动要求写作业、看书。有一次,粒粒妈妈把粒粒的一段诗朗诵发到了童学馆班级群里,充满感情的朗诵让大家都有些惊讶。之后,粒粒的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还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朗读比赛。
金作仁说,这就是通过礼的学习,让孩子的态度得到改变,有了专注力,也有了基础的学习能力。
他们都乖乖把饭菜吃完了
古云孟母断机杼、三迁,为的就是有个好邻居,好的就学环境。而于丹也说,一个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应该给他一个氛围。
童学馆的装修古朴、简洁,教室里最前面是一台用来教学的显示器,旁边是放置课本和茶道的藤条桌,干净的地面上铺着10多个红色的蒲团,供小朋友们坐席听课。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环境对孩子是很重要的。”金作仁说。
下课间隙,5岁的姗姗便依偎在了妈妈孙女士身旁,姗姗现在已经学了两个月。对于孩子的前后变化,孙女士觉得满意,“以前比较娇气,喊她名字她都不理睬,现在有礼貌多了,出去上学会跟爷爷奶奶说‘再见’,出去玩的时候会打招呼”。俊俊的父母这几天对孩子的表现有些哭笑不得,“家里开饭前还要念感恩词,等他念完了,才能一起吃。他说这是老师教的,在童学馆里,小朋友们一起念完感恩词后,都能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对这些,金作仁表示,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习惯。
金作仁介绍,孩子们学习的国学课程内容通俗易通,符合学习和认知规律,通过老师及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吸收性也比较强。比如通过教孩子掌握一套乌龙茶的冲泡手法,来学习茶道茶礼,培育孩子们对茶、茶器、客人的诚敬心。
随着来童学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位于江滨南街21号长庚童方城二楼的第二家童学馆———童方城童学馆,已经筹备完毕,这几天有体验活动,将于9月初正式运营,金作仁说希望更多的孩子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