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酒史,唯杜康悠长,称造酒鼻祖,唯酒仙杜康。那么杜康何方人氏,他在哪里酿造了酒呢?我们经过多方披阅文献,并赶到当初被称为纶城的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实地调查,还原了杜康在4000年前避难纶城酿酒的经过。
虞城县利民镇是一座已有4000年历史的古镇,古称纶城,这里曾是杜康造酒的地方。当我们踏上这方土地,遍寻当年杜康在此酿酒的遗址时,看到的却是现代文明的建筑和酒仙杜康留给后人的不老传说。
据《左传》、《竹书纪年》、《史记》等权威史书记载,可以查清帝相是怎样被篡杀及少康(即杜康)在虞城造酒和怎样中兴的史实。
4000年前,夏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做国王,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世袭制奴隶主政权——夏朝。启死后,长子太康即位,太康昏庸无能,被有穷国君后羿赶到阳夏。太康病故,弟弟仲康继立王位。仲康驾崩,他的儿子相嗣位,后羿把相赶走,公然称王。
后羿骄恣多年,被其部下寒浞杀死篡位。寒浞当上了国王,命长子浇领兵攻下帝丘(今濮阳县),相逃脱不及,拨刀自刎。相妻后缗带着身孕随宫女跑出宫,逃到她娘家有仍国,生下一子取名少康。20年后,少康长大成人,文品俱佳,有仍国君任他为牧正,管理畜牧事业。
后来,寒浞听说夏后相有子少康在有仍国,心中大惊,为斩草除根,忙派大臣去索要。有仍国君谎称并无少康其人,暗放少康逃往虞国(今虞城县)。虞国君听说少康是相的儿子,见他聪慧过人,便派他任庖正,掌管庖厨饮食。
少康时刻不忘复国报仇,每当吃饭时,总要往一口缸里倒些米饭和茶水,以此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因虞国离阳夏不远,一次少康到阳夏偷祭先王太康,发现阳夏出产的秫秫(高粱)特别好吃,便带回来一些想让虞国君尝尝鲜。这天,他让厨工做好了秫米饭,先盛一碗孝敬先人。当他将这碗秫米饭倒往缸里时,忽然闻到一股从缸里飘出一种异香气味。他舀点儿一尝,甘甜中带点酸辣,煞是好喝。他一口气喝了好几碗,觉得浑自热乎乎的,十分有精神。他掐指一算,这天正是酉月酉日,就把这种好喝的水起名叫“酉”,因它是水,就又把“酉”字加三点水,成了“酒”字。
少康高兴极了,他想有了这么好喝的酒,恢复夏朝的愿望可指日可待!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酿成醇香的美酒。后来,他把自己以酒复国的想法告诉了虞国君,虞国君本来就对寒浞父子阴险残暴就看不惯,怎耐虞国不是寒浞的对手,现在一听少康有此雄心壮志,非常高兴,便把女儿嫁给了少康,以示支持。后来,少康在虞国君的支持下,反寒复国,恢复夏朝,统一国土,建立了新的国家。
但我们在查阅文献时,采访到关于酿酒之源的不少版本。
传说,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因山洞里潮湿,时间长了,粮食全部霉坏。黄帝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下令将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他。
此后,杜康十分谨慎,再也不敢大意了。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一年后,杜康闻到从树洞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他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才醒过来。
储藏的粮食全都霉坏了,竟变成了好喝的水,杜康不敢瞒着黄帝。黄帝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后,十分高兴,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此,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业开始出现了。后人为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但史籍中也有仪狄造酒之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创始人。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记载: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