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格科赵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格科赵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格科 

格科赵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人物: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赵立新

成功创业离不开机遇运气和直觉

任爱青:十年磨一剑,今年正好是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十年。格科微不但实现了销售额每年近70%的增长,而且成就了在国内图像传感器市场的霸主地位,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军人,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公司的高速成长?

赵立新:这些年格科发展得比较顺利,得益于天时和地利。格科前几年赶上了中国中低端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潮流,有机会在本土的中低端图像传感器市场率先取得突破。格科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链的相互支持,尤其是当时中芯国际正在寻求图像传感器项目的合作伙伴,而格科又刚好被选中为最佳合作伙伴,帮助了中芯国际建立图像传感器晶圆工艺线,SMIC承担技术研发费用,造就了双赢的成绩。2003年,国内还没有图像传感器芯片相应的前道工艺制造技术,引进技术需要2亿美元。由于格科与SMIC合作,最后只花了两千万美元图像传感器芯片流片就取得成功,节省了格科大量的资金。SMIC前道工艺制造的配合和支持,对格科的成长壮大发挥了重大的功效。

有了SMIC前道工艺线的配合,格科在设计、工艺等方面做得非常极致,同时也有非常多的创新,工艺非常简洁。当时格科做出的芯片成本是同行的一半,性能却能达到相近。凭借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格科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形成垄断地位,格科已经成为目前手机单一芯片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而且,当格科的第一个独立产品上市时,恰好遇上市场缺货,于是,公司不但开始赢利,还一举拿到红杉和华登国际的资本投资。

格科当时能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绝不是一般企业能顺利拥有的。2003年,我拿到第一笔200万美元的投资,一个人单枪匹马杀回中国。后来又拿到第二轮风险投资340万美元,再加上自己的几十万美元,公司总共用了600万美元。而其他企业可能是一个团队在做,拿到的钱也很多。一个人回来后,带的都是清华的学生,现学现卖,不仅做设计,还有研发工艺,一整套流程都是我们自己在做。等到第二轮风投进来以后,才聘请了专业人士。

任爱青:市场机会和客观条件对每个企业都是均等的,有的企业技术也不差,但技术好的公司也不一定在市场上成功,这是为什么?

赵立新:除了这些客观的机会,也有一些主观因素,那就是生意直觉和对市场先知先觉、研判掌控的能力。还要产品好,特别是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比如说中低端手机市场,需要性能较好、但价格特别有优势的产品。中国手机市场规模每个月也就是六七千万部,我们3、4月每月出货量是8500万颗传感器芯片,出货量相当大。格科目前是全球低端图像传感器最大的供应商。

任爱青:你能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赵立新:有一次,我们和国内一个同行同时做手机图像传感器芯片,我们做的芯片与国外产品兼容,但成本比较高;而同行做的芯片成本比我们低30%,但不兼容。我当时就判断出4~5个月后国外芯片会缺货,格科的产品,应该走兼容的路线,不应该冒着极大的风险开足马力生产,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果然不出所料,4个月后国外芯片缺货,我们兼容的芯片刚好可以补缺,这就一举奠定了我们在“江湖”的地位。所以在市场眼光方面,竞争对手与格科还是有差距的。

改变世人对中国品牌看法 做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任爱青:格科成长的十年一直是行驶在高速路上,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你觉得公司发展会不会遇到平台期?是在传感器领域永远做下去,还是会涉足其他的领域?

赵立新:我不是一个狭隘的人,以后不会只做传感器,当然会关注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我们不管做什么生意,都会保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我们会把核心技术研发做得很透彻,有一招鲜才吃遍天。但是这不等于做了木匠就不敢去打铁。

任爱青:格科有新的战略方向了吗?

赵立新:我们先踏踏实实地把传感器领域做好,我们芯片的颗数占全球的25%以上,但销售额现在只占全球份额的3%,所以我们要往高端发展,逐步地占到全球销售额的10%、20%的份额。当然,这也不只是为了赚钱。我们会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定位格科技术产品的方向,希望在国内打造一个集海外技术、自身原创技术、中国高效运作、持续创新于一体的成功商业模式,将海外的技术和我们自主创新技术在中国的高效平台上运营,做出优异的成绩。

任爱青:正如你刚才说的,设计是创造性劳动,那么对IC设计企业来说,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国内IC设计企业如何不断提升创新力?

赵立新:企业首先要有高效率,像华为;其次要创新。另外,团队、核心人物在今天的创新中越发关键,企业高层要有创新的眼光、理念和魄力。现在的创新往往涉及几年、十年、几十年的规划,需要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投入。创新如果不是公司的最高层推动,不可能执行。

任爱青:中国IC设计企业如何才能成为真正创新型的公司?

赵立新:我坚信在中国能够做出真正创新型的公司。我年轻时靠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保送进大学受教育,所以我非常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做出一家真正有创新力的公司。我在国外很多年,国外并不认为我们有创新力,中国企业往往是“便宜、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我们格科的使命就是要改变世人对中国产品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的工程师非常有天赋,中国企业非常有创新能力,能做出非常有创意的产品。当然,企业首先要生存。拿我们自己来说,在前七八年甚至前十年都在为生存而战,理想还比较遥远。

任爱青:赢利能力弱是国内IC设计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格科之前一直是主打中低端市场,格科目前的赢利水平和能力如何?

赵立新:赚钱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主要是要把握好发展和赚钱之间的平衡,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好的规划、好的执行力。我们目前的赢利水平并不低,我们赚钱主要还是靠创新力,靠我们的工艺、设计优化,还有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与国外对手比,我们有明显优势。凭借这些优势,自然会比较赚钱。

任爱青:你认为,国内IC设计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赵立新:半导体行业就是这样的特点,不像传统行业不太容易出现新的公司,在高科技领域颠覆性的创新会改变一个行业。

怎么保持一个企业的持续的创新力,很具有挑战性。我们也在思考,也没有太好的答案。

任爱青:现在格科500万像素的产品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什么时候可以上量?如何向高端发展?

赵立新:我们已小批量生产出5M BSI摄像Sensor,由于BSI后段厂商的配合,进入了1.4μm俱乐部,良率也达到90%以上。格科500万像素、800万像素的产品同时在研发,大概明年可以放量,关键是要看台湾高端制造工艺方面的进展。当我们在关键地方突破后,会很快在高端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

目前格科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上个月某天就破纪录地出了600万颗芯片。明年我们的销售额会再更高一些。不过,相对的格科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指数级增长。我们前年的销售额1.9亿美元,去年只有2亿美元,虽然销售额没怎么增长,但是利润却增长了25%。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朝着70亿~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进军。随着高端产品销售的增加,预计今年销售收入会增长40%~50%。

任爱青:手机市场增速在放慢,是否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压力?

赵立新:手机市场占我们销售额的90%,所以说手机赢了,就都赢了;手机输了,就都输了。但我们在全球的份额太低了,只有3%,我们在迈向手机高端市场,向海外市场突破,这些都任重而道远。

任爱青:你对格科目前的发展水平如何评价,你对格科的未来有怎样的愿景,你希望把格科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赵立新:我对格科的现状不是很满意,离我的理想还是很遥远。我们刚刚过了生存关口,还在继续发展当中,包括管理、组织架构、战略发展,都需要不停地学习。另外我对公司产品不是很满意,我们应该把国外产品打败。虽然目前我们的性价比最高,但我还希望做出性能最好的产品,实现我狂热的梦想。我们尊重别人的创新,但我们自己也更需要创新。格科的专利数量非常多,也有很多创意,在与海外对手的竞争中,我们不仅要赢对手而且要让对手心服口服。

三个机会抓住两个\u00A0 战略方向不能选错

任爱青: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整个产业界在都在重新洗牌。中国IC设计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哪些新的市场机会?

赵立新:依我十年创业的经历来看,战略性机会并不多。我回国时,遇到三个机会:一个是传感器,这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另一个是FLASH,当时国外一个团队找我做,但我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其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第三个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我做了“我查查”。这次虽然遭到公司、董事会等所有人的反对,但我立场很坚定,力排众议,坚持做下去了。

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一辈子可能只会遇到一两个战略性机会。我一共遇到三个战略性机会,中了2个,丢了1个,给自己打66.6分。当然,战略方向对,也不一定会成功,还要一些机遇和运气。但战略方向一旦错误,就基本没戏了。一个公司可以犯任何错误,但是不能犯战略发展方向的错误。我很幸运,得到了做传感器的机会,但这不算选,这是命,因为我只会做传感器。而做“我查查”,这是我的判断与选择,我觉得这种机会是不能错过的,虽然有失败的可能,也不会遗憾。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么好的机会,会觉得很可惜。FLASH的错过,是我个人商业判断中犯过的最大错误。其他错误可以原谅,这种错误对企业家来说是不能原谅的。

任爱青:你既是格科的董事长也是我查查的董事长,你觉得做IC设计和做移动互联网,哪个更具挑战性?做移动互联网什么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赵立新:很简单,做IC每一步都不能错,错一步就不能成功;做网站是只要做对一个就可以成功,就是抓住了客户需求。我觉得做IC更具挑战性一些,做移动互联网需要运气成分多一些,在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清晰的只有游戏,别的大家都不清楚,我也在思考。

任爱青:格科白手起家,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做到2亿美元的规模。自2000年以后,有许多出国留学人才都回国创建IC设计企业,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能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

赵立新: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90%的企业输在战略发展方向上,执行力没问题,犯点小错误死不了,关键是看准了企业发展战略,坚持。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都犯过错误,但是他们看得准,坚信并坚持下来,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手机是最后杀手级消费产品\u00A0 IC设计中低端市场整合加快

任爱青:格科在图像传感器芯片领域的崛起,对原来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哪些改变,带来了哪些机会?

赵立新:2003年,我回国创业时,产业链封装和制造的条件都不具备,但说实在,我的运气真的不错。一方面我们支持产业链企业,另一方面也是产业链在支持我们,并自然而然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目前,我们是中芯国际在国内的第一大客户,而且还要求他们扩产。我们的订单可以满足中国两个封装厂75%的产能,有一家彩色镀膜厂几乎全部给我们配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支持了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很幸运,也很自豪,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

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由于我们在工艺优化、电路设计和减小尺寸方面的创新,不但Mask layer可做到比海外竞争对手少20%,同样的晶圆生产的芯片数量也比对手多1/3。所以,我们的成本低很多,可以给客户更好的价格,从而让手机厂商获得高性价比的产品。

任爱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国内IC企业普遍的境遇。格科做传感器芯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是如何应对的?

赵立新: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做传感器产品,但这个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国内很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他们虽然打败了很多世界的强手,但在产品上市时间上输给了我们。我们比他们的出货量大好几倍,东西好、成本低,而且规模、品牌、研发、工艺、技术都有明显优势,如此一来国内的追兵很难有机会的。

任爱青:你觉得在手机领域国内IC设计公司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