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里?奥德曼让丘吉尔复活了
片中也展现了丘吉尔的日常生活
除了造型神还原,连抽雪茄也是真抽
每一帧画面都仿如油画
上周五同日首映的影片多达10部,但在票房表现上,新片均不敌上映两周的《寻梦环游记》。该片凭借豆瓣评分9.2分的超强口碑逐渐走出票房上扬的曲线,次周末总票房比首周末票房翻了一倍多,上周六、周日单天票房分别进账1.27亿元和1.11亿元,目前累计票房已经超过5亿元人民币。而在上周五首映的新片中,没有一部首周末票房过亿元,其中口碑颇好的《至暗时刻》,目前累计票房还不到1500万元。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至暗时刻》似乎有着天然的劣势。回顾以往同类型影片,由科林?菲尔斯主演的《国王的演讲》,2012年在内地上映,票房仅收入628.3万元;由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主演的《模仿游戏》,2015年在内地上映,票房也只有5255.6万元。受到题材的影响,《至暗时刻》的首日排片率只有4.3%,周六、周日下滑至3.4%和3.7%,上座率则稳定在16.8%左右。尽管票房不佳,但《至暗时刻》仍然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在片中饰演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更被视作奥斯卡影帝有力的竞争者。
在真实历史中制造悬念
《至暗时刻》由乔?赖特执导,安东尼?麦卡滕编剧。影片讲述1940年德国在欧洲发起突袭,英法联军节节退败,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对德国过度妥协被迫下台,丘吉尔临危受命。故事背景发生在《国王的演讲》之后、《敦刻尔克》之前,所以《至暗时刻》也可以视作《敦刻尔克》的前传。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丘吉尔在真实历史中的选择已经不存在悬念,而影片怎样才能让人产生看下去的动力?为此,编剧安东尼?麦卡滕把整个故事压缩到28天内,从1940年5月9日开始,以“天”作为时间单位和叙事线索。随着故事推进,大银幕上时不时滚动日期,提醒观众时间流逝、形势危急、抉择紧迫……
同时,丘吉尔如何解决眼前的重重障碍,也成为影片的悬念。他当选首相之后,除了面临保守党的刁难和施压,连国王也对他有些嫌弃。片中有个细节:丘吉尔在亲吻国王的手背之后,国王一边委任他为首相,一边默默地在身后用衣服擦了擦手背……而影片最令人期待的,还是尾声丘吉尔那段最成功的演讲。最后,丘吉尔在欢呼声中走出会议厅,影片戛然而止,就像交响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定格于高潮。
在油画色调中讲究细节
《至暗时刻》的视听语言非常讲究。英国导演乔?赖特曾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作品,《至暗时刻》回归了他擅长的题材领域,影片充满古典韵味。
影片开场弹劾首相张伯伦一幕,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以及演员站位,看上去就像是一幅油画。又比如丘吉尔刚登场时,在完全漆黑的卧室里划亮火柴,窗帘忽然被拉开,黑暗中的光亮被熄灭,卧室充满阳光……类似镜头还出现在丘吉尔面见国王、丘吉尔和太太调情等片段。乔?赖特不仅喜欢用长镜头来呈现环境,还有非常丰富多变的摄影调度,比如从上帝视角缓缓滑落到平行视角,让观众从多角度获取体验。
不过,《至暗时刻》整体上并不是一部能让人看得非常紧张的片子。甚至有影评人说,《至暗时刻》就像是奥斯卡的命题作文,它质量过硬,但没有给人太大惊喜。
在细致模仿中 刻画人物
《至暗时刻》并没有把丘吉尔“神化”,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有个性和缺点的人。比如他性格倔强、暴躁,而且嗜酒如命,抽雪茄上瘾,还喜欢洗完澡光着身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对于饰演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有观众盛赞说:“加里?奥德曼消失了,丘吉尔复活了。”
据悉,加里?奥德曼点名邀请日裔化妆师Kazuhiro Tsuji为他担任特效设计,他甚至表示:“如果他拒绝了,我就不会接这个角色。”当时Kazuhiro Tsuji已经离开好莱坞多年,幸好这次合作最终还是达成了。在拍摄前,Tsuji需要花四个小时为奥德曼上妆、贴假体,他做了一个带脖子、下颚、脸颊和鼻子的面具,才能呈现以假乱真的惊人效果。
加里?奥德曼对丘吉尔的研究也细致得惊人。他先从丘吉尔的呼吸方式下手,如何在厚重的面具下掌握丘吉尔呼吸的韵律,这是他进入角色的第一步。在片中,你能听到丘吉尔很粗的喘气声,甚至能听到他喉咙带痰的声音。加里?奥德曼还看了很多当年的新闻素材和纪录片,学习丘吉尔背着手、身体前倾的姿势,学习他在媒体照相机面前比出V字时的手指位置,甚至学习他在辩论和演讲时眉毛挑起的幅度。为了调整说话的声音、语调和节奏,奥德曼还请了一位歌剧老师,用琴键找出丘吉尔的音色。他在片中抽雪茄也是真抽,据说整部电影下来,光买雪茄就花了超过5000欧元。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