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任海沧区芦塘书院负责人的李佩珍(右)在向来访者介绍书院。(资料图片)
东南网12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黄旋旋)“那是2014年8月份的一个午后,天空下着大雨。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穿着平底凉鞋,硬着头皮想踩着泥泞的村道进村,双脚却陷入泥中,迈不开步子。”
这是一场在厦门海沧青礁村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作为宣讲员,李佩珍的回忆一下子就引起听众的兴趣。
李佩珍是青礁村村主任助理,她的经历很有意思。
她原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名规划师。2014年,厦门市海沧区民政局看中该基金会积累多年的社区规划经验,与其签订项目协议,邀请一批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来为海沧村居规划“把脉”。李佩珍也在受邀之列,并被安排参与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改造。
彼时,院前社是一座“空壳村”:尽管过去曾是厦门的菜篮子基地,村民种菜“在行且专业”,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年轻人大都不愿再种菜,而是选择进城务工。这座原有227户人家、750多名村民的村落,一度只剩下老弱妇幼留守。
乡村凋敝,但李佩珍没有打退堂鼓。“我们商议,重点从解决乡村产业空虚入手。”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说,在她的帮助下,村里采用置换、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变为供市民认种的“城市菜地”,实现了年收益翻番;又通过管理和再利用,将39栋古民居改造为咖啡厅、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并吸引台湾创客入驻。同时,兴建社区书院,依托书院开设四点钟学校。
凭借出色的工作,李佩珍在合同到期后被聘任为青礁村村主任助理。
11月初,李佩珍得知海沧要成立十九大精神宣讲队伍,第一时间就报名当宣讲员。她说,因为有了亲身参与院前社规划改造的经历,见证了青礁村的巨变,所以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深有感触,迫切地想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