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超150万人口佛山副中心何时成形 □轨道+河道,德胜河“一河两岸...

...超150万人口佛山副中心何时成形 □轨道+河道,德胜河“一河两岸...

两岸咖啡 

\u00A0\u00A0\u00A0\u00A0在顺德,“一河两岸”指向的是德胜河,因为这条河南岸是“千亿大镇”容桂,北岸是顺德政治文化中心大良,也因为这条河曾先后引领顺德的缫丝工业、桑基鱼塘、“三来一补”等时代潮流,承载着顺德的光荣与梦想。

\u00A0\u00A0\u00A0\u00A0河岸两侧,大良和容桂两大人口、经济大镇的融合发展从新世纪之初延续至今。回顾每一次区级、市级城市规划,以德胜河“一河两岸”为引领的良桂组团都属于重中之重。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指出,大良—容桂将成为佛山市级副中心。

\u00A0\u00A0\u00A0\u00A0近日,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赴大良、容桂调研时强调,两镇街要加强融合、加快对接,共同建设好顺德中心城区,按照未来超150万人口规模进行大良—容桂组团的城市规划建设。

\u00A0\u00A0\u00A0\u00A0随着轨道交通时代的到来,被德胜河割裂的两地有望通过飞驰的地铁有效“缝合”。两大镇街如何重新定义“新身份”,打破镇域经济的藩篱释放人口聚集的能量,能否强强联合跻身城市副中心?

\u00A0\u00A0\u00A0\u00A0格局再造发力佛山市副中心

\u00A0\u00A0\u00A0\u00A0近年来,多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成为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

\u00A0\u00A0\u00A0\u00A0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副中心级城市可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具疏散功能,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u00A0\u00A0\u00A0\u00A0比如东京就有新宿、涩谷等7个副中心,分别承担金融、娱乐、旅游、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还有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正成为与伦敦金融城旗鼓相当的新兴中央商务区。再如香港的荃湾、上海的徐家汇等都发挥着副中心作用。

\u00A0\u00A0\u00A0\u00A0选择哪个地方做城市副中心,更多视城市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求以及被选地包括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因素而作出的决策。就佛山而言,在南部大良—容桂和西部狮山镇分别培育两个市级副中心,能破解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局限,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支撑,形成多核驱动格局,增强未来发展后劲。

\u00A0\u00A0\u00A0\u00A0另一方面,去年广州首提将南沙新区打造成广州市副中心。作为叠加了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政策优势的广州未来之城,南沙新区跻身为广州副中心后无疑能增强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和政策协商能力,对一河之隔的良桂组团而言也将产生强大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

\u00A0\u00A0\u00A0\u00A0在地理位置上,大良和容桂虽然偏居佛山南部,但一直是顺德城市中心,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城市配套,两镇常住人口已接近100万。

\u00A0\u00A0\u00A0\u00A0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良拥有顺德区最密集的服务业集群,2016年实现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17.79亿元,工商税收达到100.67亿元。容桂作为中国第一个“千亿大镇”,是珠三角制造业重镇,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60亿元。

\u00A0\u00A0\u00A0\u00A0然而,受制于专业镇“背靠背”的发展格局,以及多年来两镇的行政割裂,不管是高端商贸、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科技服务产业等新业态的培育,还是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配套的建设,大良和容桂并没有形成深入的融合,也导致良桂组团始终难以产生百万级中心城区的规模效应。

\u00A0\u00A0\u00A0\u00A0一个例证就是两镇融合的桥头堡——德胜新区开发十余年效果仍不显著。尽管相关部门与机构都早已迁至这一片区,也吸引了万科、保利、招商等国内知名房地产进驻,但受制于教育、医疗、商业氛围等多种条件不完善,顺德规划中的商业、总部经济没有达到预期,更缺乏有典型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

\u00A0\u00A0\u00A0\u00A0以轨道为媒提升两镇聚合力

\u00A0\u00A0\u00A0\u00A0根据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一个地区一旦选定了一种发展路径,其发展的惯性力量会使最初的选择不断自我强化。改变的难度也会持续增加。

\u00A0\u00A0\u00A0\u00A0按照这样的逻辑,已推进接近20年的良桂组团,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突破现有格局和定位,以更高起点的战略定位规划未来。

\u00A0\u00A0\u00A0\u00A0在近日举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调研成果专题研讨会上,郭文海强调要大力推进强中心建设。他表示,大良—容桂组团是佛山市规划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一直以来顺德的中心城区,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大良新旧城区之间、大良—容桂组团之间的交通路网建设,加快融合发展;要加强顺德新城和德胜河一河两岸的建设,高标准配套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

\u00A0\u00A0\u00A0\u00A0事实上,跨越德胜河,将南北两岸连为一体,一直是顺德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时至今日,两地交通联系偏弱仍然是一大瓶颈,容奇、德胜大桥收费站直至2013年才拆除。而目前容桂和大良之间的两条主要道路,包括105国道和碧桂路都兼具过境道路的职能,密集的车流不仅造成通行压力逐年增大,也客观上阻碍了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交流。

\u00A0\u00A0\u00A0\u00A0尽管规划多年的祥和路过江隧道迟迟未兑现,但地铁时代的到来有望打通两地原有的交通瓶颈。轨道交通具有穿越城市的力量,能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凝聚要素的能力。根据规划,未来几年,佛山地铁11号线、13号线将由北至南贯穿大良和容桂。

\u00A0\u00A0\u00A0\u00A0佛山地铁13号线主要加强伦教、大良、德胜新城和容桂联系,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安全预评价报告,专家组通过报告评审。

\u00A0\u00A0\u00A0\u00A0其中佛山地铁11号线经容桂和大良进入广州市荔湾区,可直接换乘广州4条地铁线,是在佛山规划的10条牵手广州的广佛地铁线中,直接对接广州地铁线数量最多的佛山地铁线之一。

\u00A0\u00A0\u00A0\u00A0除了轨道交通,两镇联系的另一个纽带——德胜河“一河两岸”也亟须进一步增强融合。滨水区开发是城市开发中具有艺术性的工程。就德胜河而言,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应该通过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两大镇街之间无缝对接,并与旧城区取得城市空间和城市记忆上的联系。

\u00A0\u00A0\u00A0\u00A0顺德建筑设计院院长陈霖峰认为,目前德胜河两岸的绿化连贯性做得不错,但有德胜河这个天然屏障在,两地融合还需要加速。

\u00A0\u00A0\u00A0\u00A0如何把德胜河打造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带,催生新产业、新城市生活方式,顺德或许要向广州取经。广州将珠江两岸绿道打造成广州文化长廊是嵌入城区的一条重要城市发展轴和景观轴,沿线既有一流的现代文化精品区,也有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熠熠生辉的两岸夜景,充分展示了广州的人文魅力。

\u00A0\u00A0\u00A0\u00A0城市中轴线牵引资源整合

\u00A0\u00A0\u00A0\u00A0位居城市中轴线的区域,一直被视为城市中心区域,通过它能领略城市文化底蕴并感受现代都市繁荣。一直以来,大良—容桂城市组团缺乏城市中轴线这种地标性建筑。

\u00A0\u00A0\u00A0\u00A0不过,近日德胜新城中轴线项目终于落地,顺德区政府将斥资2亿元打造顺德德胜新城中轴线景观改造项目,项目预计2018年12月完工。

\u00A0\u00A0\u00A0\u00A0这条新中轴线将深入发掘该地域内的文化内涵,通过合理的规划优化与设计,完善城市配套,将绿化景观融入市民公共活动区,将整个项目打造成为一个现代的、具有地标性的城市景观中轴,并激活商务中心区的城市活力,打造成为顺德新区重要城市客厅。

\u00A0\u00A0\u00A0\u00A02013年起,容桂投资约1.2亿元,将德胜河南岸升级建设。目前已完成升级改造岸线长度约4.3公里,改造面积达20万平方米,南岸沿线的德胜河滨公园、南岸公园、渔人码头、柴油机1959等亮点项目已建成开放,成为市民悠闲活动的热门地点。

\u00A0\u00A0\u00A0\u00A0根据计划,到2020年,容桂将完成整体岸线长约13公里,建设面积达92.6万平方米堤岸升级改造工作,将德胜河南岸打造成集高端商业、宜居小区、滨水公园于一体的滨水岸线。

\u00A0\u00A0\u00A0\u00A0在德胜河北岸,李家沙水道附近绿道建设已完工。“容奇大桥以西片区,目前正在等,规划下来后,就可以推进顺德糖厂一带的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顺德的文化长廊、休闲长廊、景观长廊。”大良街道城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良已在容奇大桥附近建好350米的滨水景观带示范区。

\u00A0\u00A0\u00A0\u00A0陈霖峰指出,大良和容桂之间的融合,都面临空间少的问题,而且容桂困难更多,而德胜新区必将承担更多的任务、压力、并得到机会。“下阶段要用好顺德港、顺德职院这一片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个区域还有一定的土地储备,并与广州南沙形成对接。”

\u00A0\u00A0\u00A0\u00A0但对大良和容桂而言,如何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通过相关要素的集中有效配置,形成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生活协作,实现真正协同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u00A0\u00A0\u00A0\u00A0可喜的是,随着产能将达千亿级别、计划引进至少15家大型企业建立区域总部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小镇落地,华侨城打造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顺德欢乐海岸计划2019年5月开门迎客,以及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等重大公共配套相继建成,良桂组团有望从区域规划概念成为顺德乃至佛山的“强中心”。

\u00A0\u00A0\u00A0\u00A0大汕岛开发应使

\u00A0\u00A0\u00A0\u00A0岛上居民共享红利

\u00A0\u00A0\u00A0\u00A0谈到大良和容桂两个街道融合,就不得不提夹在两个街道之间有名的“江心岛”——大汕岛。一直以来,大汕岛周边区域盖工厂建高楼,这里却依然保持着纯粹的桑基鱼塘风貌。而现在顺德区委、区政府再次提速大良和容桂融合,这个岛的命运或将牵动各方神经。

\u00A0\u00A0\u00A0\u00A0目前这个村是顺德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岛上村民要么靠楼梯登上德胜大桥,要么靠摆渡轮船前往容桂和大良。或许正是交通不便这个因素,大汕岛桑基鱼塘风貌保持得很完整。岛上100多名常住岛民以养鱼,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为生。一些平日里在城区忙碌的人们,周末闲暇之余就会登上大汕岛,领略原生态风光。更重要的是,大汕岛作为离顺德中心城区最近的岛屿,其水质较好,是市民品尝地道河鲜的首选。

\u00A0\u00A0\u00A0\u00A0“这个岛定位特殊,不考虑引入工业项目,开发旅游项目倒是还有一些机会。”国内知名旅游规划专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总规划师陈南江表示,对于江心岛开发,首先要考虑防洪问题,另一个就是要考虑交通出行。“建桥和不建桥两种开发方式不一样,流量不同。”

\u00A0\u00A0\u00A0\u00A0陈南江指出,如果要开发旅游项目,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岛的定位,即如果是岛上土地全部是基本农田,那只能是种植、观赏、休闲类项目。“政府可以考虑在岛上合适的区域,对房屋进行修复并进行彩绘,指导岛上的居民适当开一些民宿、茶馆、咖啡店等,让他们也能分享旅游带来的红利。”

\u00A0\u00A0\u00A0\u00A0之前顺德区委、区政府曾设想模仿广州珠江景观带来改造顺德德胜河两岸,“如果大汕岛要做旅游项目,一定要用规划作为指引,对建设加以管控,例如不能让房屋无序地都盖到五六层。”陈南江说。

\u00A0\u00A0\u00A0\u00A0“我估计,今后马岗、沙头也会是一个德胜河沿岸改造的重点,因为这涉及顺德糖厂工业遗址改造。”陈霖峰小时候在容桂居住过,他回忆称当时很多容桂人都坐渡轮到北岸上班,改造后不妨考虑恢复轮渡。“大良和容桂的融合有时候不仅仅是通过钢筋水泥,文化上的交融也很有必要。”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