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葱带你吃天下”——衡水:这里不只有老白干!
说道衡水,小葱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衡水中学,这里可是远近闻名的高考工厂,从这里走出来无数的优秀学子,但是,今天小葱要和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衡水,去感受这里不一样的氛围!
衡水除了美景,更有数不尽的美食,走,一起去瞧一瞧!
鞋底儿烧饼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特产。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1895——1969)的人。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当时,他做的烧饼有三种:一种是死面圆形烧饼,外面扣着芝麻,受热鼓起来形似油炸糕;一种是发面圆形烧饼,不带芝麻;最后一种是鞋底儿烧饼。
故城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
绿豆、小麦、芝麻磨成细粉,用香油、白糖、蛋清和适量的水和成面团,饧置。将饧好的面团擀成薄纸一样的大面片,略凉至不干不湿,折不断,卷不沾时,叠起切细丝。色黄透明,形如金丝,存放期长,耐煮不烂,清香爽口。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焖饼始于冀州。旧时,冀州有一个传统,叫做“幼而读书,长而经商”。一些聪明的冀州餐饮人跟随着经商的热潮,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设立了冀州馆,使“冀州焖饼”落户并逐渐成名。
顾名思义,主料即为面粉,副料为驴肉、驴油、大葱等。制作时,每斤面粉大约掺水6两,适量的盐和成面团稍场面,搓条l两4个的剂子在面板上摆齐,每个小剂用手按扁刷上油,由外向里叠起来,折叠几层,再拉住头拉长,由一头向里卷盘成螺丝转圆形,再擀成茶碗口大小的扁圆形,然后用木制的印板打上简单的图案,铛上稍淋点油,擀好的饼上先烙一面,成浅黄色,翻个身刷点油再烙另一面。在锅烙熟后,再放进炭火炉里烘烤,直到表面略显焦黄为止。大火烧烙熟后,放在案上用刀揭开,趁热往里塞满事先切成丝状的熟驴肉,摊在饼上加入葱丝由外向里卷起即成。
大炖菜,是满族人发明的。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有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故有所谓的“八大炖”。炖和烧相似,所不同的是,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
烤翅主料为烤翅,辅料需蜂蜜、葱姜蒜水、生抽、盐、黑胡椒粉、辣椒粉、花椒粉、自然力、叉烧酱等。是一道风味独特,别具一格的小吃。鸡翅含有多量可强化血管及皮肤的成胶原及弹性蛋白等,对于血管、皮肤及内脏颇具效果。
麻辣龙虾,或称麻辣小龙虾,是近十年来夜宵摊、大排档和宾馆小吃的看家菜。此菜色泽鲜亮,虾香浓郁,外壳酥脆,虾肉细嫩,通常佐以辣椒、花椒、大蒜等香辛料以及胡椒粉、料酒、香叶、醋等辅料。热油滋滋声中,麻辣龙虾具有不可抵挡的美食魅力,乃美食江湖上的下酒佳肴。
郭庄旋饼,是河北独具风味的熟食,该产品始于元朝,兴旺于明朝,在长江以北,郭庄旋饼遍布各城镇。郭庄旋饼,外焦里嫩,味香不腻,百吃不厌,易于保存。据该县县志和山东武城县志记载,闯王李自成带领义-战南北,路经故城,食此饼后,连续称赞,扬手一挥言道:可为义军将士随行食用。此后,此饼以闯王食用,改名为旋饼,成为闻名全国的名吃。
衡水的特色小吃之一,煎堆又叫麻团、珍袋,麻球,汉族小吃,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有团圆甜蜜的寓意。
武邑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传统扣碗由8个“净碗”组成,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从宋代开始,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方言称之为“席儿”。
衡水,这里不仅有高考工厂,更有美食、美景,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那千万不要错过这里的美食美景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