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宜家的“夺命抽屉柜”么?
由于存在翻倒的风险,并造成多名儿童失去生命,宜家于去年6月,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了3560万个马尔姆系列的抽屉柜。
宜家的“夺命抽屉柜”又双叒出事了
据央视财经报道,瑞典的家具和家居零售商宜家家居日前再次强调,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共计1730万个抽屉柜。宜家在去年就已经发布了召回通知,此次再次宣布是因为又有一名儿童被翻倒的家具砸中身亡,截至目前类似事故已造成8名儿童死亡。
这次召回的依然是马尔姆系列的抽屉柜,如果没有被正确地固定在墙壁上,即使是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能轻易将柜子翻倒。
上海三家宜家仍在售,且“货源充足”
据悉,宜家这次召回行动只限美国和加拿大,适用于高于60公分的儿童用抽屉柜以及高于75公分的成人用抽屉柜。其中包括800万个在2002年到2016年6月间卖出的马尔姆抽屉柜。
而宜家家居中国客服热线表示,近期并未收到任何宜家总部召回马尔姆系列抽屉柜的通知。
记者发现上海三家宜家仍在售,而且“货源充足”。
官网产品页中,标明了安全提示
不过,记者同时发现,在宜家官网的产品页面中,标明了相关安全提示:
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家当然应该是安全的地方。因此产品包装内附安全安装件,以便将屉柜固定于墙上。
警告!倾倒危险——未固定的家具可能会翻倒。此家具须利用产品包装内的安全配件将其与墙面固定,防止翻倒。
不同的墙壁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固定装置。使用与您家的墙壁相符的固定装置,须另购。
虽然一年之内发生多起事故,但仍有人觉得,责任不在宜家,而要怪家长。
比如网友“冷学长”觉得:“这主要是监护人的责任吧。”
不得不说,这款抽屉柜在展示区均有“牢牢固定”的提示,并且在说明书上也有相关提醒。因此,有人认为既然已设置提醒,仍然坚持不固定导致倾覆的,就怪不得宜家了。
网友“闫忠文”表示:“这个柜子是要求钉在墙上的,为什么用户不按要求安装反倒怨厂商呢?”
网友“淡茶殘墨”也认为:“说明书写了要固定,宜家上门安装也是会坚持安装的,所以不固定的人要么不想毁自家墙壁,要么心存侥幸认为不一定会发生。”
不仅是国内,不在召回范围内的外国网友也支持“家长负主要责任”的观点,比如英国网友Gary坚称:“这些意外让人惋惜,但如果家具按照安全提示固定在墙上,这些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至于宜家迟迟不召回,网友“娱扒学长”认为:“中国要先排查有没有类似事故,有的话再召回也不迟。”
上海宜家商场内张贴的“牢牢固定”提示。新民晚报新媒体 资料图
虽然宜家的拥趸很多,但在安全隐患面前,更多人还是支持召回的。
之所以不选择召回,宜家中国回应称,马尔姆抽屉柜是符合中国相关规定的,如果固定在墙上是安全的。宜家启动的“牢牢固定”的活动,免费给顾客提供约束装置,以将柜体固定在墙上。
但是宜家同时还表示,不同的墙壁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固定装置,如果固定装置与自家墙壁不符合,就需要另外购买。
这种做法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
网友“酒仙云朵儿”表示说:“如果是都要求固定在墙上的,买的时候就应该配备工作人员上门去安装,而不是由着顾客自己安不安装随便的样子。再说,宜家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节省成本,才没有加重底板和后背那块板的厚度。”
网友“妮子1423”说:“买过宜家的抽屉柜,是有固定墙上的配件的,可是,家里根本没有钻墙的工具,我想这是很多家没固定墙上的原因吧。”
因此网友“不瘦不矮不坏不帅”认为:“宜家错在让消费者认为这是一个‘可选’配件,而不是必须安装的配件。”
另外,悲剧一再在美国和加拿大上演,网友“要吃番茄的西红柿”也提出:“宜家作为国际品牌,应当负有责任感,这种设计缺陷,应该发生时立即全部召回,而不是等悲剧越来越多才开始行动。”
看似宜家召回与否只事关企业责任问题,事实上,不止如此。
网友“孙晓敏律师”在微博上表示,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均规定,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但现实是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并不完善,“目前我国主要针对汽车、食品、儿童玩具以及药品等特殊产品在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予以召回。类似宜家、三星的召回在中国的召回行为不积极甚至不召回,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其行为尚未达到违反我国法律的程度。”
别认为宜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召回,只是责任感在驱动,其实宜家和北美消费者的拉锯战早已持续20年之久。
“央视新闻”指出,自1989年宜家接到抽屉柜造成儿童伤亡的报告开始,北美就有消费者组织要求召回。宜家方面也多次以“凡遵照安全贴士,将抽屉柜紧贴并固定墙壁的消费者家庭并未出现儿童伤亡情况”为由,拒绝在北美召回马尔姆抽屉柜。
由于美国消费者及消费者组织的坚持,终于在去年,宜家同意遵循北美地区ASTM F2057-014标准,召回该地区的问题抽屉柜。对此,宜家表示,这是与美国各维权机构讨论协商的结果,遵循的是美国的ASTM标准,且只适用于北美地区。
因此,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召回请求,宜家仍旧不为所动。
“央视评论”认为国内需要弥补不少法律空白,比如,什么样的产品算是有缺陷,什么样的产品该召回,在发达市场都应有明晰的界定。法律唯有对“缺陷产品”给出更明晰的界定,才能让企业心服口服地召回缺陷产品。另外,我们对于商品使用情况的追踪欠缺数据统计,也为日后维权留下了“欠缺证据”的硬伤。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假若消费者都无视自身的权益,那么促使企业更多思考社会责任就是一句空话。
“产品生产商天然是逐利的,指望他们主动地多流淌一些道德的血液,并不现实。先前宜家在北美实施召回,不是北美的宜家道德程度天然地高,而是当地建立了更严格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时评作者王钟的认为,在中国,一方面消协工作人员也承认宜家“产品符合国标,质量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已就家具固定上墙出台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压缩成本的目的,宜家拒不召回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
要想宜家在中国召回“杀人柜”
就绝不能仅靠宜家的“良心发现”
权威部门应及时针对抽屉柜开展安全调查,并跟踪抽屉柜在国内的致伤案例,在此基础上做出研判。切不可等到第9桩悲剧发生在身边时,才来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