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u00A0王\u00A0雷\u00A0摄 ■大沽河生态湿地公园一景。\u00A0王\u00A0雷\u00A0摄 \u00A0\u00A0\u00A0\u00A0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努力推进全域旅游,持续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做出有益尝试,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许。 旅游格局从沿海走向全域产业发展由单一迈向多业 \u00A0\u00A0\u00A0\u00A0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预示着青岛作为中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全域旅游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u00A0\u00A0\u00A0\u00A0从景区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并非简单的“景区的叠加”,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格局,进而创建全区域、全产业、全时空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u00A0\u00A0\u00A0\u00A0根据\u00A0《青岛市旅游总体规划(2013-2020)》,未来几年我市将全力推动旅游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着力推动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 \u00A0\u00A0\u00A0\u00A0为此,青岛旅游业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编制发布青岛市旅游总体规划和大沽河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培育了高端度假酒店和项目集聚的西海岸度假集群,港中旅海泉湾、世园会等集聚的东部度假集群,休体大会和特色乡村游为主的大沽河生态旅游带,构筑了“三城两线四片区”的全域布局。 \u00A0\u00A0\u00A0\u00A0全业融合,须有项目支撑。在青岛,一大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正在进行。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莱西姜山湿地、平度大泽山响山潘旅游开发项目、琅琊台度假海岸项目……近五年来,全市纳入统计的旅游项目达162个,规划总投资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0多亿元。加快实施“千万平米”工程,累计建设支撑项目233个,竣工1665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076亿元;累计推进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的旅游重点大项目110个,世博园、邮轮母港、东方影都、方特梦幻王国等一批大项目建成运营或部分运营,超额完成“千万平米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工程”。 \u00A0\u00A0\u00A0\u00A0目前,全市十区市均有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依托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三城”,推进了西海岸凤凰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藏马山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产品,东海岸港中旅海泉湾、温泉小镇等度假集群,世园会、邮轮母港、世界休体大会、华润万象城等25个重量级项目建成运营,拓展了以东、西两大度假集群为特色的海湾型旅游中心格局,打造了滨海休闲度假带和大沽河生态旅游带,形成了全域旅游框架和梯次产品体系。 \u00A0\u00A0\u00A0\u00A0全域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资本、旅游+技术、旅游+居民生活、旅游+城镇化发展、旅游+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 旅游业“1+X”不断升温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 \u00A0\u00A0\u00A0\u00A0大旅游时代,不断涌现的旅游新业态,赋予了山海琴岛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u00A0\u00A0\u00A0\u00A0为破解青岛旅游业\u00A0“三冷三热”(夏热冬冷、昼热夜冷、南热北冷)难题,我市文化、工业、建筑、海洋、商贸、养生、帆船等领域纷纷行动,竞相成为旅游业的新融合点。 \u00A0\u00A0\u00A0\u00A0据悉,我市现已打造出国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2处,在首批22家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中,青岛啤酒公司和海尔集团光荣登榜。与此同时,还涌现出国家、省、市级乡村旅游单位320余家,其中包括西海岸生态观光园、北宅樱桃、大泽山葡萄采摘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即墨古城、雄崖所、凤凰村、三都河等古镇古村文化休闲基地,即墨温泉、西海岸藏马山、红树林等休闲度假养生基地等。在日前山东省农业厅和省旅发委联合评选出的新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中,胶州市、万里江茶叶综合示范园、海青茶博园、明村三合山、西海岸新区花语人间五处入选。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365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76.3亿元。此外,散落在各区市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青岛旅游发展的新阵地。一批由黄酒、温泉、香菇、葡萄、油画、动车、鞋帽等极具特色的产业构成的文化旅游基地已然成形。 \u00A0\u00A0\u00A0\u00A0此外,崂山书院、八大关蝴蝶楼、“地质之光”博物馆、1907光影俱乐部、太平角婚纱摄影、纺织谷博物馆、羊毛沟花海湿地、金沙滩啤酒城、十间海民宿、大沽河骑行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层出不穷。 \u00A0\u00A0\u00A0\u00A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航仅两年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在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接待50个邮轮航次,同比增长72.4%;接待邮轮游客约为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8%。崂山风景区获批国家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 \u00A0\u00A0\u00A0\u00A0面对游客不断提出的全新诉求。青岛旅游业立足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力拓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延伸旅游产业链。青岛正在推进旅游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露营地建设,现已建成藏马山木星营地、宝龙房车公园、天泰温泉梦想营地等8个营地,有效拓展了旅游服务范围,增加了游客的逗留时间。 \u00A0\u00A0\u00A0\u00A0据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确定投资5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82个,规划总投资2840亿元。下一步,青岛将在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融合创新旅游、品质乡村旅游和输出服务旅游五方面发力,加快打造以\u00A0“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以“城旅一体,主客共享,全域发展,居旅相宜”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提升公共服务的“软实力”让游客“享受一次满意之旅” 按照“宜居宜游”的思路,近年来,青岛以瞄准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为目标,以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游客满意度”为重点,以公共服务“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综合监管,助推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u00A0\u00A0\u00A0\u00A0动车和高铁,是家住青岛但工作在济南的陈先生的主要交通方式,而他也是青岛(火车站)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常客。“每次过来,服务人员都会热心地为我们递上一杯水;手机没电了,可以在这里充电;家人来车站接我,也可以到游客服务中心小坐,看看报纸和杂志。”陈先生对服务中心称赞不已。目前青岛已建成33个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并达到10个区市全面覆盖。 \u00A0\u00A0\u00A0\u00A0如果说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为各地游客打开了“温情青岛”的第一道门,那么散落在各个车站的旅游集散中心,则是通过对青岛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直通车”等形式,实现游客、旅游企业以及景区的无缝对接。 \u00A0\u00A0\u00A0\u00A0去年7月,由市旅发委与交运集团联合打造的五大旅游集散中心正式启用,市民及外地游客可通过景区直通车、双层观光巴士以及旅游接驳车三种方式,前往崂山、唐岛湾、极地海洋世界、藏马山等景点游览。游客张女士告诉记者:“一下火车就看到了旅游集散中心,里面有直达海底世界的旅游接驳专线,票价比‘打车’便宜,同时还能在集散中心买到海底世界的门票,真的是方便、快捷。” \u00A0\u00A0\u00A0\u00A0公厕虽小,却似一扇窗,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直观印象。崂山风景区、市南区沿海一线在向游客免费开放旅游公厕的同时,还提供饮用水、无线网络、换衣台、自动售货机、“码上导游”、“手机加油站”等服务。据了解,我市自2015年开展“厕所革命”以来,目前共完成新建改建旅游厕所\u00A0746座。在2017年全国第四次厕所革命工作会议上,青岛市政府获得“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奖”,崂山风景区获得\u00A0“全国厕所革命管理创新奖”。 \u00A0\u00A0\u00A0\u00A0旅游体验的智能化,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在西海岸新区,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大珠山景区以及琅琊台景区等均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游客在饱览景区美景的同时,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与朋友分享精彩瞬间,适时了解景区最新资讯。 \u00A0\u00A0\u00A0\u00A0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化、社会化的特征更加明显。青岛将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让游客感觉宾至如归? \u00A0\u00A0\u00A0\u00A0崂山风景区倡导开展的“无痕旅游”受到游客及市民广泛好评。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了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旅游违法行为。全面加强旅游集散、旅游交通、“一日游\u00A0”产品体系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游客满意度。 \u00A0\u00A0\u00A0\u00A0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一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依托新机场、高铁、地铁等重大设施推进,加快旅游交通导向标识、旅游咨询服务、智慧旅游等体系建设。二是旅游厕所提升行动,以推进“第三卫生间”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加大厕所建设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厕所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三是集散服务提升行动,联合相关国有企业探索推进“公路旅游港”建设,依托现有旅游集散中心扩大接驳和服务,结合重大交通工程探索新建大型旅游集散中心,不断提升旅游通达性和服务覆盖面。四是环境秩序提升行动,强化市场综合治理和属地监管,创造性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持续推进新业态发展标准和规范制定、旅游法规条例修订、文明旅游和应急安全等工作,努力打造安全优质旅游环境,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 |
微博: |
|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