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得活水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科技创新篇 衡水日报记者胡昕通讯员郭金雷
五年精致雕琢,成就了衡水这座生态湖城的独特魅力。衡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加快创新型衡水建设步伐,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创新氛围不断浓厚,创新成果显著提升,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衡水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发展到106家,是2012年的1.9倍。十八大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年累计实现增加值84.5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十八大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有效发明专利454件,是2012年的4.4倍……
政策到位创新主体快发展 \u00A0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之策,作出建设创新型衡水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把衡水发展的战略基点转到科技创新上来,出台了《衡水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二十条(试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多项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市财政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1.6亿元,年均增长23%;2012-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共计4.7亿元。
持续高额的投入不仅点燃了创新之火,也引导我市企业走上了创新之路。十八大以来,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发展到316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发展到156家;2016年,我市多个企业项目进入中国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企业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从规上工业看,截至2016年底,在统的118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发展到106家,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12家以上,比上年增22家,是增长最快的一年。
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我市开展R&D活动企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6%提高至8.9%,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科技创新,R&D经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规上工业R&D投入在我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市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达到10.2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2%;R&D经费投入强度(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1.1%逐步提升至2016年的2.2%,同期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0.3%提高到2016年的0.63%。
筑巢引凤平台建成“大载体” \u00A0
建设科技强市,关键在人才。而引入人才,就要为人才搭建起能尽情舒展才华的平台。
今年,我市投资5.5亿元,依托中国科学院打造的核心创新平台——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开始建设。这个平台集科技链、金融链、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于一体,开拓“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新模式。目前,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孵化平台、6000平方米研发楼、5000平方米中试车间,以及绿色化工、能源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4个中试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建设了张锁江、张懿、李洪钟3个院士工作站和生化工程、多相复杂系统、湿法冶金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衡水基地。“我们会形成百人的科研队伍,打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整个通道,实现一个基础、应用、工程化,贯通式的发展模式。”中科院过程研究所所长齐涛说。
以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龙头,我市还进一步拉动提升了原有教育部“蓝火计划”衡水基地、衡水科技大市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等科技平台建设,并主导发起了京津石衡创客联盟。目前“蓝火计划”衡水基地高校工作站已扩展至21个。
敞开胸怀,筑巢引凤。像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一样,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现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院士工作站10家,各类众创空间25家,省级创新创业团队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其中衡水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从规上工业看,截至2016年底,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78家,是2012年的1.6倍,这些企业共设立研发机构100个,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加11个以上,共投入机构经费3.2亿元,是2012年的1.5倍;企业研发平台不断增多的同时,平台资源也更加充实,主要表现在:购买设备增多,机构仪器设备经费投入5.4亿元,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8%;人才素质提高,机构人员中博士达到116人,硕士毕业214人,分别是2012年的2.6倍和1.7倍,硕博人才所占比重达到16.2%,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全市的科技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630人,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5%;R&D人员达3835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57.8%,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也由2012年的1095人年提高到2016年的2805人年,年均增长26.5%。
科技助力 激活经济新引擎 \u00A0
今年,总投资11亿元、亚洲单体最大的中国广核(衡水)生物质液化天然气项目落户衡水高新区,并于今年6月沼气火炬一次点火成功,可年产车用天然气8910万立方米、有机肥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0万吨。这个项目是我市利用科技创新引进的新能源项目之一。
我市坚持以科技制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为载体,厚植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迈向产业高端,力促经济跨越赶超。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健康产业……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我市崛起。
科技创新优势也让我市的传统产业“浴火重生”。依托中科院及相关高校专家,对我市化工、工程橡胶、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把脉、开方,分行业研究制定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工作重点和步骤举措,“一企一策”,嫁接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化工、工程橡胶产业打造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推动食品产业打造中国北方绿色食品加工集散基地,推动服装产业打造京津冀服装产业快速反应中心和华北地区新兴纺织服装集聚地。截至目前,已有79家企业率先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其中,均凯化工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建设全国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基地;精信集团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与改性技术,加速向全国绿色改性合成橡胶研发生产基地转型;冀衡集团威武公司引进过硫酸铵高效电解技术,建设全国过硫酸铵高效清洁生产示范基地。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借科技创新之翅加速向创新型龙头企业转型。养元六个核桃加快新技术开发,正在从日常饮品向功能性饮料转型,成为销售收入超百亿、纳税超10亿元的中国第一核桃饮品生产企业。老白干集团成功引进传统制酒工艺温度自动传输中试系统,积极推进健康白酒、玫瑰花酒、蜜桃酒等系列研发,正加速向“百亿企业”转型。科技创新,激活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专利申请数均保持在3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均保持在100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2年的104件增加到2016年的454件,年均增长44.5%;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5.2亿元增长到8.2亿元,新产品转化后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45.9亿元增长到114.8亿元,年均增长25.8%。
十八大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调整工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底的126家增长到2016年底的231家,2016年累计实现增加值84.5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11.4%提高到2016年的17.8%。
五年精致雕琢终成时代名器,五年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发展航向,未来,衡水这颗明珠将继续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这座科技创新之城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崛起。 \u00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