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的,不仅仅是上市
2004年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来说是值得铭记的,当晋江品牌仍在为代言人、CCTV-5的广告时段、渠道商争夺不休时,李宁率先进入资本市场,再次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对爱面子的老一辈晋江企业家来说,上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丢人”的,毕竟借助外力意味着自身实力不够,资金不足,闷声发大财更符合他们的喜好。
但随着安踏出击,这个风向被彻底改变。
2007年,安踏如愿以偿成为晋江体育品牌中的第一股,上市当天收盘市值达到187亿港币。丁世忠也凭借50亿元的资产,排名“《福布斯》2007年中国富豪榜”第117位。
德尔惠则请来李光斗,将品牌英文名从“DEERHUI”变为“DEER-WAY”,广告语从“我的个性”换成了“ON THE WAY”,同时聘请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作为其公益文化大使,由体操冠军肖钦担当代言,从而弥补周杰伦在体育基因上的不足。一系列动作后,德尔惠的上市大计旋即启动。
原本美好的故事却在这里发生了一个转折点。
第二天,“德尔惠为上市做假账、财务总监跳楼”的消息甚嚣尘上。何苦回忆中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为德尔惠做财务整理的“福州金财富公司”在晋江南苑酒店8楼办公遭遇警方控制,这家公司曾为泉州许多企业做过上市前财务辅导,但未在工商注册登记。过程中,公司员工戴某试图脱身,不慎摔伤。
德尔惠在这个时候却找不到办法澄清自己,财务总监施文本人频频现身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丁明亮和何苦赶往香港,终止了IPO进程。
代理商借此向德尔惠施压,不少亲友也开始和丁明亮划清界限。最大的冲击来自讨要贷款的各家银行。为了抓紧还贷,德尔惠在全国举行了一次名为“超级盛宴”的大力度促销,迅速回款5000多万元。表面上,这场罗生门引发的危机暂时过去,但实际上却留下了无尽的隐患,甚至成为日后公司一落千丈的导火索。
“福州金财富公司”老板终因私刻公章被判有期徒刑3年,这个判决直到3年后才尘埃落定。并未涉案的德尔惠在这段时间里却是有口难辩。因促销拉下的价格,使消费者忠诚度与品牌美誉度也受到了不小打击。更重要的是,德尔惠错过了2007年的上市良机,只得一拖再拖。
对于德尔惠来说,2007年的麻烦不止这于此。
从2003年起,周杰伦代言的德尔惠连续两年销售增长超过50%,但彼时其产品仍以滑板鞋、跑鞋为主,服装占比很小。德尔惠前员工赵毅回忆,2005年,销售部门曾向丁明亮提出“小店变大店”,鼓励客户在省会及主要城市开旗舰店,在产品中加入更多服装。
他们的建议是,旗舰店由总部给予相应的货架、灯具、装修方面的支持。“你面临的不只是安踏,还有361°,它的投入非常大,贵人鸟也签了刘德华,”赵毅说。但丁明亮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这笔投入应该由代理商支付,而非总部承担。
这样的结果是,德尔惠广州总代理2006年的回款同比2005年并没有增加,依然维持在3000万元,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下降了一半。而对于那3000万元的营业额,德尔惠总部补贴只有几十万元——当时行业平均补贴应占据回款的10%左右。
“那时所有品牌大同小异。你开这个店,道具、货架、灯具总公司都支持,你开那个店,还要自己掏钱。你开我的店,还是开他的店?”赵毅说。
那是一个跑马圈地的年代。“只要有钱,你能找到店,随便开,租金又低,一定是盈利的,”赵毅回忆。
然而,在本该笼络好代理商并大举扩张的时期,德尔惠却开始面临代理商流失。2007年,23个代理商中的17个集体“造反”,只剩6个代理商的德尔惠开始构建直营体系。“门店渠道混乱,渠道老总天天混日子,想着怎么运钱,”德尔惠前员工汪家康回忆。
对金莱克而言,2007年同样是充满遗憾的。
“金莱克是自己不想上市,不然早就上市了。老板觉得有钱就好,干嘛要上市,”金莱克员工李一克说。
但在地方政府鼓励和上市大潮下,金莱克也曾作出些努力。
2007年,金莱克启动了第一次上市计划,却被随即而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阵脚。实际上,2008年至2012年的四年里,正是金莱克的发展高峰,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3%—25%之间,且整体资金运作良性。李一克坦承:“我们2007年、2008年没上市是最可惜的,现在都很后悔。虽然2008年有金融危机,但是持续就半年,半年后又反弹了。”
甚至在2007年,金莱克还拒绝了厦门市政府提供的低价70亩用地以及一整套优惠招商政策。单是厦门飞涨的地价,就足以让金莱克追悔莫及。“如果当时公司去了,我们买房就不会在晋江城区买,都去厦门买了,当时厦门一平米才7000多元,现在后悔得要命,”李一克说。
喜得龙的第一次上市也不太顺利。2008年6月,喜得龙在香港正式招股,但一个月后宣布中止全球发售,上市步伐将暂时搁置,体育用品类个股估值受压,发售并未得到足额认购成为一大原因。
奥运刺激:扩张与黑洞
时间到了2008,似乎用再多的想象力去展望这个年份都不为过。
这一年对于中国实在太过特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北京奥运就是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最好注脚。
家门口的奥运会像一阵充满诱惑的暖风,吹得整个中国体育用品业沉醉不已。阿迪达斯不惜以12亿元的代价拿下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的赞助权益。以李宁、安踏为首的中国体育品牌更是开足马力加大量产,大肆扩张渠道占领市场,同时疯狂投放广告。
2009年,李宁最终以近84亿元的营收在中国市场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品牌。紧追不舍的安踏也做了当时不太起眼,却在如今被证明颇具眼光的决定——收购意大利休闲运动品牌FILA的中国商标权及业务。
同年,3家中国体育品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中,361°和匹克在香港上市;喜得龙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
“去纳斯达克上市对喜得龙是好事,很多订货资源、多元投资思考,银行借贷也容易。20年的奋斗有了证券化的资产,”曾为喜得龙服务的业内人士于飞告诉懒熊体育。
但另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喜得龙去美国借壳就意味着将要破产,美国借壳把资融过来、把投资还算上,就基本完成了任务了。”
上市融得7亿元后,喜得龙开始了急速扩张的脚步。2009年11月,林水盘对《晋江经济报》表示,正在寻求收购一些欧美高端品牌,“如果我们要想进军国内高端市场的话,通过引进海外高端品牌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实现从产品经营者到品牌运营商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虽然林水盘当时的这番表态极具市场性与前瞻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喜得龙上市后转变最大的是渠道。林水盘一声令下,许多大市场全部改成直营制,包括江苏、福建、湖南这些最重要的堡垒。
开直营店的费用非常高。算上店铺转让费、道具费、装修费、备货等成本,当时一家店铺的投入在60至100万元之间。
直营的弊端还在于门店的盈亏业绩并不直接与管理人员相关,分公司的运营成本难以把控。而当总公司要求业绩时,分公司又只能降低综合折扣率。在总部把控不严的情况下,直营往往造成巨额亏损,喜得龙就在这个问题上狠狠栽了跟头。
在正常情况下,已开业店铺的流水可以为后续店铺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但作为以运动鞋起家的品牌,喜得龙鞋类营收占比一度下降到只剩三成,甚至要靠打折才能出售。占营收主力的服装又在产品研发生产环节未能及时跟上,无法准时出货。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上市完了有了钱,有钱就拼命挥霍,主要资金都被直营公司吃掉了,他(林水盘)说要砸2、3个亿干直营,”前喜得龙员工黄成对懒熊体育说。
而当扩张的规模达到500家店铺时,一个巨大的黑洞就此出现。上市的风光背后,实际上是更大的烂摊子。
“20多亿(的销售额),外欠款就高得惊人。每个代理商都要4000、5000平方的仓库,”黄成直言。
当时,行业的店效平均在60多万元,而喜得龙的店效非常低。数亿元的订货量又意味着喜得龙必须每天都开出几家新店。由于开店之前缺乏相应的市场调查和团队建设,这些新开的店又大多成为无效店,“直营门店乱扩张,实际上没有产生效益,很多不是专业的人,这样就亏了很多,”黄成说。
直营制的所有缺点毫无保留地发生在喜得龙身上。“四川分公司办公室都100、200万租金,到银行高档写字楼里面去,飘飘然了。所有分公司老总都不具备能力,不断换帅,”黄成回忆。
在大肆的无效扩张之下,上市融得的资金很快就被挥霍殆尽。“上市对喜得龙没有价值,拿的钱不多,7个多亿不够他(林水盘)两年烧掉,烧纸一样烧掉,”黄成不断叹气。
扩张本身并没有错。李宁和安踏也都有过疯狂扩张的年代。恰恰就是这样的跑马圈地,才能在一开始就占领市场,把竞争对手从地盘上挤出去,然后等待对手无力支撑时再关店撤退。只是有人过于稳健,失去了突围时机;有人在最紧绷的时候没能坚持住,最终断了弦。
在黄成看来,喜得龙本有机会用上市的资金清理库存,但实际上,过于激进的林水盘让喜得龙背上了一座更重的大山。
“喜得龙想做一些并收、直营,学安踏,但没有安踏的体量和实力。安踏上市拿了很多钱。喜得龙第二轮增发以后才可能有足够的钱去做,那时候还为时过早,还有很多工作都没有做,”业内人士于飞评价。
随着喜得龙成功上市,身为林水盘姐夫丁志德也开始了金莱克上市第二次计划。
2009年11月底,时任金莱克营销总监的姚辉在接受腾讯财经采访时表示,金莱克计划在未来的3至5年内上市,首选地点为美国纳斯达克,其次为香港,同时在品牌方面,在未来3至5年内做成体育用品行业内的前三名。
按照时间进度,金莱克有望在2012年上市,却又在那时遭遇库存危机,上市再度搁浅。此后,金莱克的业绩一路下滑,最终上市也渐渐不了了之。
但不可否认,丁志德曾有机会利用上市将企业带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最终失之交臂,“没有上市,我们老总后悔,后悔100遍了,”李一克说。
如果对照未上市与上市企业日后的发展轨迹,这种悔恨也许更加强烈。
接下来的2010年是令人陶醉的。李宁无限接近所有中国体育品牌梦寐以求的目标——年营收100亿元。站在巅峰的李宁决定趁胜追击,重塑品牌形象并开始国际化。而对晋江来说,“中国鞋都”这个金字招牌在这一年的落户无疑值得骄傲。
德尔惠在全国的门店达到了3000多家后,在品牌风格上也做出了转型,签约中国国家登山队、中国国家马术队、中国网球协会青少年等,正式向运动生活领域进军,倡导全新“运动生活方式”。
但此前盲目扩张的弊病已经开始显露。前德尔惠前员工汪家康回忆,2009年年底临近春节时,他亲眼目睹40多人围着德尔惠总部大门要债。
无独有偶,金莱克也在那时露出了转型的端倪。那年4月,金莱克独家冠名《加油,校园天使》校园选秀活动,全新风格的潮鞋广告片也在CCTV-5、湖南卫视等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播放。
在此之前,金莱克最擅长的产品是跑鞋,其制作工艺在晋江数一数二,也是当地第一批把跑鞋作为核心品类的品牌。金莱克还通过赞助全国城市马拉松赛这样的方式建立在跑步领域的优势。
2010年,丁志德长子丁龙虎成为金莱克总经理,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设计师,从大学时就开始跟着丁志德看市场。毕业后,丁龙虎在金莱克的车间呆了半年。
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丁龙虎曾表示,父辈在一些传统产品上追求稳定,但现在的社会要审时度势,“他们可能要保持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我要的就是一些比较时尚,比较潮的东西,在这里面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
与父辈专注于体育用品不同,丁龙虎还透露希望企业多元化发展,不单单只做服装和鞋子。从那时起,金莱克开始学习韩国的依恋,舍弃擅长的跑鞋往国际时尚集团转型。
或许就是这一转念的差异,当2014年席卷全国的跑步浪潮风起云涌时,曾经以跑鞋起家并建立了极强跑步基因的金莱克,已经在国产体育品牌的竞争中没了位次。
喜得龙则继续开疆扩土的步伐,全国门店数量终于达到4000家。就在林水盘大手笔扩张时,一起浙江代理商事件搅得他心神不宁。
2010年,和喜得龙合作十多年的张天富不幸中风成为植物人。当时张天富拥有加盟店在内的100多家店铺。张天富妻子在微博称,喜得龙对通过“代承外债”接收代理商资产的承诺无故推诿。
当时喜得龙在浙江一年的营收在6000至7000万元之间,张天富尚拖欠喜得龙上千万元的回款,且在外有较大数额的贷款。喜得龙接手了其中的部分店铺,偿还了部分贷款,供应了张天富住院期间的生活费,而剩余的一些店铺被张家亲友转让给了其他经销商。
“杭州代理商已经资不抵债,林水盘出于人道主义接手,但这一接手把他拉入泥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亲历者对于林水盘的做法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认为他太过优柔寡断,舍不得自己的名声,在商业上拖泥带水;而另一方则认为他的处理缺少人情味。
这件事并没有阻碍林水盘的野心。2011年,喜得龙营收达到5.225亿美元。林水盘表示,计划未来5年内,在全国的专卖店要达到10000家——直至今天,没有哪一个国产体育品牌能做到这件事。
德尔惠则迎来了结构、人员最齐备的一年,订货量达到35多亿元。就在这时,丁明亮却被病魔击倒。
2011年6月28日,丁明亮因癌症不幸病逝,距离他的51周岁生日只有十几天。这位英年早逝的企业家留下了未竟的事业和遗憾。上市一事也因此不得不搁浅,此前掌管设计开发的胞弟丁明炉接过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