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上善若水,包容再生
来自中国、阿联酋、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的艺术家不一而同地选择“融合”这一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自中国杭州的艺术家大川先生表示:“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像水一样去包容它,像诗一样与其共生”,他以青铜和不锈钢打造的艺术作品【若水】,源于“至柔至刚”的理念,与中国古代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相似。
艺术作品【若水】展示
同样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的中国台湾艺术家吴育霈也选择用「圆」来传达多元文化的概念。她说,“圆在中华文化中,常常象征的是一种圆满、完整的意涵,因此在造型设计上,我以圆来表现,整体是一个大圆,大圆里头包含著不同大小的圆。此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台湾在过去的历史中,包含著多样的文化,彼此间独立却又互相融合。”
历史深厚的阿联酋素以文化大融炉著称,来自此地的艺术家Taqwa Al Naqbi在她的雕塑作品中用不同设计模块代表从北非传到远东的多样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不断融合已然成为一体。
印度尼西亚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语言、信仰和文化本身。艺术家Uji Handoko Eko Saputro表示自己从这种多元融合中获益,不同知识和文化的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甚至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挑战:多元文化下难以消磨的冲突
多元文化也意味着挑战。韩国艺术家Serim Lee发现,尽管表面上看韩国有近乎理想的居住条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多元文化给当代韩国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她用作品“若无其事”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件作品使用玻璃纤维、瓷砖、木材和树脂等材料,不同材料均代表不同文化,乍一看它们在一个整体中和谐共存,进一步细看却发现在旁边有一个洞,一棵黑树从中长出,象征着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
韩国艺术家Serim Lee作品展示
来自日本冲绳的艺术家坂爪康太郎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深有体会。在日本历史上,冲绳地区的关系一直是复杂的,至今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到这点之后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忽视这种情况,进而创作了参展的这件名为“双螺旋”的作品。
越南艺术家Lap Phuong表达了另一种担忧。他发现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越南面临了身份认同问题,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任何度?这种思考表达在他的作品“宁静新生”中。
对这些问题,泰国艺术家Eiair提供了自己的答案。他说,“为了和平地生活在一起,我们所有人需要稍作调整和适应。”他的作品传达了这个理念。他从市场、百货商店甚至在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搜寻了一些可用的元素,并尝试将这些元素切割、钻孔、分离,最终转换成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