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伯良:派出所里的“金牌调解员”)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11日讯 \u00A0 “工作做实了,心才不会虚。”闽侯县公安局竹岐派出所责任区民警陈伯良常常和年轻民警念叨这句话,这也成了他的座右铭。
从警20多年,陈伯良用他的智慧与经验总结出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等、理、变”的三字口诀,为群众搭起了和谐的桥梁,是派出所里不折不扣的“金牌调解员”。
等:“让情绪再飞一会儿”
“等一等,让他们的情绪再飞一会儿。”这是陈伯良在与其他民警讨论调解案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调解工作就像教书育人,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陈伯良说,面对正在气头上的当事人,马上开展劝解工作,大多收不到好效果,但如果稍微缓一缓,给双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反而有助于纠纷的调解。
今年5月,男子陈某带着妻子潘某到派出所窗口给孩子办理户口时,不忘走进民警办公楼,再次对陈伯良表示感谢。原来,2016年3月的一个上午,潘某哭喊着冲进了派出所,吵着要找段警,声称要与丈夫离婚。值班民警陈伯良接待了她及其丈夫,从潘某断断续续的表达中,陈伯良了解到,夫妻俩是相亲认识而闪婚,婚后发现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距,常发生争吵。潘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想离婚,而丈夫陈某却将户口簿藏了起来。此时,陈伯良没有急于劝阻争吵,而是将小两口叫进调解室,关上门,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说话,好好想一想这阵子对方所有的好与坏,然后要不要离婚,你们再做决定。”说完这句话,陈伯良就坐在一旁耐心地等着。1个多小时过去了,小两口从一开始不愿看对方,到偶尔互瞪,再到后来双方都红了眼眶。见时机成熟,陈伯良将陈某的手缓缓地搭在潘某的手上说:“婚姻本是一个相互理解、包容的过程,其间难免磕碰。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轻言离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在恰当的时机,辅以恰当的话语,小两口经过劝说终于重归于好。
理:“再乱的一团线,也有线头”
同事们常说陈伯良就像一台人脸扫描仪,因为他负责的警务区人多、事杂,却总能迅速地叫出每一位当事人的名字来。除了认人准,他还有个绝活,就是能把任何纠纷化繁为简。每当面对吵得不可开交的群众,他总是安静地倾听所有人的诉说,然后从毫无章法的对话、纷繁错乱的因果关系中理出头绪。陈伯良常说:“抽丝剥茧的活儿,如果抓住了线头,便能很快水到渠成。”
去年8月,男子陈某旺报警称,其被陈某云打伤。据陈某云供述,是陈某旺先伤了其父陈某昇,遂一时动怒,出手打了陈某旺,但陈某旺坚称他只是和陈某昇发生口角,并未动手。3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休。陈伯良在旁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观察3人举动,终于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陈某昇在争吵过程中一直在向儿子诉苦,抱怨腿脚疼痛,但医院的诊断结果却显示老人身体并无大碍。此时,陈伯良已抓住了矛盾的线头,纠纷源头就是陈某昇因儿子常年不在身边而心中起怨,总是想方设法提醒儿子自己这个老父亲的存在。
陈伯良将陈某昇的心事透露给他的两个儿子,随后将父子3人叫到一起,教育儿子要多回家陪伴父亲,同时对陈某昇谎称被打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在陈伯良的耐心劝解下,陈某云与陈某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原标题:陈伯良:派出所里的“金牌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