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A0 \u00A0周大福珠宝创意中心研制部技术副总监梁志伟。
区别于工业化生产,珠宝制作手艺就像一门“非物质文化”手艺,必须通过人来传承与发扬。而周大福打造大师工作室,除了希望通过大师们的“手艺”为客户打造具备个性、符合心中理想的定制化产品外,更深层的目的也在于对珠宝手艺传承的一种期盼。
工作室的大师们将对手工技艺的执念转化为传承与创新的动力。这次对于黄金制作古法的研究,正是他们这一执念的践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身体力行,更带班授徒,输出经验。
2013年,周大福珠宝创意中心成立大师工作室,汇集了一批业内的首饰制造工艺的匠人,其中不乏在香港行业沉淀多年的精英,梁志伟就是其中一员。
自小成长于香港的他,恰好经历了香港黄金走上坡路的时期,这一期间孕育了大批金工制造的匠人。
18岁读完初中,因为自小就喜欢“砌模型”,梁志伟报读了金工制作专业。据他介绍,当时香港从事这一行的人手非常短缺,香港金行工匠界的师傅们意识到了发展的瓶颈,遂决定联合成立金工制作研习班,梁志伟成为其中一员,师承诸多“老师傅”。
在旧时,制金行业与其他类似武术的技能一样,有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拜师学艺的多数是亲戚朋友,甚至有些还存在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
进入专业班的梁志伟就显得特别珍惜。“一开始是出于好奇,但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兴趣。”这期间,梁志伟看到更多的是同行人的放弃,而他却始终坚持。
随着后期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身边的同行转到其他行业,家长也劝孩子读书,不好出来做工。”
在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内汇集的大师都一直坚守这个行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翘楚。至今梁志伟从业已历30年,坚持被他认为是最大的成就。
比之于现在的工业化生产,手工匠人就显得弥足珍贵。梁志伟介绍,电脑工业化制造诚然有它的好处,“工业化绘制可以满足以前诸多的想法,在形态上可以做到手工难以做到的,比如一些对称的,手工制造就比较困难”。
但工业化生产更多是标准化的产品,失于温度和个性。对于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大的当下,手工匠人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首饰的要求。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就是希望为有品位、有个性要求的人,打造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饰物。
“每一次接单,都是一次挑战。”梁志伟说,从制作工艺上来讲,每一个产品都需要经历,而受制于物料等诸多客观因素,每一个成品都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还原客户需求,只能尽量还原,“最终客户认可了,就是最大肯定”。
每一次的制作都是一次试错,一次技艺增进的过程。对于梁志伟这样的匠人来讲,技艺和经验都是在实践中累积起来的。
大师们认为,每一件产品,都会有它的神髓。“只要带着赤子之心,用自己的真诚去做,打造出来的饰品就是有生命力的,能感染到拥有者,与一批行业精英产生共鸣”。
日常授艺,师徒如兄弟
大师工作室的大师秉承了珠宝行业的传统做法,成就了一班独当一面的师傅,亦代表了一种精品文化。同时,大师们又承担着传帮带的责任。
常年埋头于作品的大师们并不太关注自身的成就,而更加在意带班授徒的成就。在行业浸淫多年,手工匠人多数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可以通过一些细微处的效果看出一个师傅的功力。
在日常授艺中,大师们更多将弟子当成是兄弟,“一旦做错就会指出来,并传授正确的方式。”梁志伟称,与以往传统的师徒制不同,现在授徒,师徒之间都会进行反复的讨论,这样技艺才能得到正确的传承。
梁志伟也从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就像教小孩一样,要慢慢让他掌握技能,过程挺好玩的。”而同时,梁志伟亦从年轻一代学习到电脑绘制的一些技能,不断丰富自身的“功夫”。
“只要带着赤子之心,用自己的真诚去做,打造出来的饰品就是有生命力的,能感染到拥有者,与一批行业精英产生共鸣”。
采写:南都记者 卢凯阳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