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从制造商到全产业链一体化品牌商 百丽如何成功过渡?

从制造商到全产业链一体化品牌商 百丽如何成功过渡?

百丽 

2017年7月27日,百丽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宣布私有化建议生效并正式退市,“一代鞋王”终场落幕。此次私有化之后,高瓴资本将成为百丽的新任大股东,持有57.6%的股份;鼎晖投资持有11.9%;剩余的30.5%由包括于武、盛放等人在内参与建议的百丽管理层共同持有。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均不参与私有化要约收购,而是选择出售所持有的占比25.74%的股份,待私有化完成后,两人将套现百亿离场。

从市值上看,这是港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百丽估值为531.35亿港元。在百丽最为辉煌的2013年,市值曾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是中国最大的鞋履零售商,拥有近两万家门店。百丽旗下品牌包括百丽、思加图、真美诗、他她、天美意、森达、百思图、妙丽等,此外,还拿到了Bata、Clarks等国际品牌在华代理权。另外,它还是阿迪达斯、匡威、彪马等7个国际运动品牌的中国经销商。

退市以及估值大幅缩水的背后,是百丽业绩的不断疲软。从2015财年开始,百丽迎来上市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净利润跌至29.34亿元,跌幅达38.4%;2016财年,净利润再度下跌18.1%至24.03亿元,该财年,百丽净减少700家门店,差不多平均1天就要关2家店,这和此前平均不到2天开1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盛百椒此前多次表示,面对颓势百丽转型受困,主要是由于上市地位限制和人才缺乏,造成“船大难掉头”。那么,百丽在早期是靠怎样的商业模式赢得“一代鞋王”的美誉?从制造商到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品牌商,百丽如何成功过渡?为什么这种商业模式到如今行不通了?正式私有化之后百丽的未来将会怎样?本期商业案例将予以分析解读。

赶上行业高速发展的时间窗

百丽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创始人邓耀的商业敏感度。在1974至1976年间,邓耀在香港制鞋业内已经小有成就。1979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邓耀在香港创立Belle(百丽)品牌,Belle在法语中意为“美人”。通过到内地进行考察研究,他开始用“香港设计—内地生产—香港销售”的模式与内地工厂开展代工业务,即百丽的设计在香港进行,内地工厂负责加工,最终在香港销售。

这样的商业模式为百丽获取了更多在香港市场竞争的成本优势。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与当时的生产成本相关,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一个工人的月劳动成本(薪资)在1000~2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内地的劳动成本则在15~40元左右。而且由于刚刚改革开放,内地鼓励企业创收外汇,进行外贸出口,邓耀正是利用了内地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为百丽赚取接近10倍的利润。

“香港当时在设计上拥有优势,能够模仿欧洲具有时尚元素的细高鞋跟、尖头、圆头、不规则鞋头等鞋款样式。而此时,内地女鞋并没有时尚化,女鞋还以粗跟丁字搭扣,横向搭扣为主,男鞋以一脚蹬猪皮鞋为主,同时,消费者购买力也极低,内地也没有放开港资鞋类的销售,鞋类商品在当时还无法在内地形成市场,所以只能在香港市场销售。”路胜贞表示。

随后邓耀逐渐发现,在内地代工生产的商业模式已不能适应香港快速变化的鞋款潮流。于是,在1978年,他决定到深圳尝试自建厂房,将从设计到出货的时间(产品开发期)缩短到3个月。路胜贞表示,鞋的产品开发期是对市场需求的预估:鞋样的设计、备料生产、定型到上架销售等一连串的过程,一般女鞋(主要是皮鞋)的时间大约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百丽在深圳自建厂房生产可以更快地应对香港市场的需求,而此前依靠代工生产则不能排除生产排期等主客观干扰因素。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