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运会金牌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
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的竞技项目比赛中,泉州体育军团有8人在7个项目上获金牌,8人在8个项目上获11枚铜牌。金牌、奖牌数超过历届全运会,更创造历史最佳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全省第一。
人们发现,取得骄人战绩的泉州健儿中,有不少来自南安。南安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获6金2铜,占我省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群体项目中,他们收获1金1银1铜。爱拼敢赢的南安健儿,组成了泉州体育军团里的“尖刀连”。
本报记者蔡紫? 通讯员 林志东 陈鑫炜 黄瑜鹏/文 张九强/图
德智体全面启蒙 为高水平运动打下基础
基层体校是运动员梦开始的地方。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南安以体校为龙头,不断完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体教结合三级业余训练网络。
在南安市体校,每逢休假回家,运动员们总会回来看看启蒙教练。“学生们被输送到上一级队伍之后,教练们仍会跟踪情况,绝不会送一个,丢一个。”南安市体校校长杨再发说。全运会击剑冠军陈冰冰患有鼻炎,启蒙教练林丽金在她回南安时,带着她四处寻医问药;尽管只在体校训练了2年,但王乌品和启蒙教练杨再发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沟通。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陈海威、黄少坤、陈冰冰、王乌品、李发彬、黄东萍等优秀运动员的南安市体校,在北京、伦敦、里约奥运周期,连续三届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想在运动生涯中走得更长久,不光要有好的训练成绩,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善用方法分析项目、研究对手特点。“在体校,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文化课老师与教练通力配合,训练时是教练员,生活上是保姆,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是辅导员。”杨再发介绍,学校坚持集中进行文化学习、生活、训练的“三集中”模式,就是为了运动员能在校内得到德育、智育、训练等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提供必要保障。南安市文体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体校的管理,文体新局和教育局采取共同管理模式,由文体新局负责教练员派遣管理及赛事组织等事务,教育局负责文化教师的派遣管理,指导学校文化教学、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
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以体校10年内两次迁址为例,南安全市上下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2年,南安市委、市政府将南安市体校迁至柳城中学原校址,投入更多场地用于开设新项目。2012年,南安市体校正式迁入占地约155亩的新校区,已达到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全天候训练的条件。目前,南安市体校的办学条件,在国内县级体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一批批好苗子从这里崭露头角,被输送到上一级队伍。
南安籍健儿在各大赛事上摘金夺银, 除了得益于专业体校慧眼识英雄,悉心育苗,也得益于基层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
体育走进乡村,健身运动在民间蔚然成风。每个行政村均建有篮球场和健身路径,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01平方米,年均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00余项――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南安悄然形成。
体育走进学校,足球活动甚至成为南安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2016年,作为我省唯一一个省级校园足球活动布局县级城市,南安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目前,南安的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数量为全省县级市首位。
由于注重开展体育工作,近年来,南安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如今,抢抓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十三五”期间,南安将发展体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每年举办群众体育活动300场以上,学生在校每天锻炼至少一小时,推进国家篮球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中心、中国福建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南安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建设等内容,成为《南安市“十三五”体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