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开可 实习记者 何晓昕)8月19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欧美同学会妇女委员会承办的“海归女性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在京举办。
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评价项目部研究室主任胡薇、中意同声传译第一人张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主持人刘星等60多位海归女性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座谈会由全国妇联执委、欧美同学会妇女委员会主任端木美主持。
座谈会现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何晓昕 摄
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广大留学人员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熟知留学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融通方面,他们的优势显而易见。在座谈会上,不少参会嘉宾都谈到了“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建设。
东南亚分会青委会会长刘星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文化隔阂,可能表现为对当地政策法规不了解或者对当地政治经济不熟悉。在这方面,在当地的留学人员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了解。“‘一带一路’为企业提供新的创业机会。但是在海外,企业会遇到很多难题。”刘星说,“我们现在谈共享经济,其实我们也应该有这样共享机制。对金融、文化、当地宗教的理解,甚至是市场调研,都可以共享。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内更多想借‘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
刘星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何晓昕 摄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东南亚分会的林徐秀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带一路’上的企业要费一些心思做好高管跨文化的培训,另外派出去的高管也应该懂一些中华文化。”“有这种(文化)素养去跟别人分享中华常识,比如说伦理到底是什么,老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太极拳也可以跟我们的这些高管们分享,让他们知道一点,然后跟我们国外朋友才有讲话的话头,才比较能够拉近关系。”林徐秀清说道。
林徐秀清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何晓昕 摄
“我们要把什么文化介绍给他们,把什么内涵给他们?” 留英分会副会长、妇女委员依然在发言中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依然说道,“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从走进来的丝绸买卖到走出去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茶叶、陶瓷等在中西方之间交易频繁。但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思想文化传播,儒家文化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的。“现在中国也分很多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不同研究院的,大批量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