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此世上只有海底捞,哪有小肥羊
提起火锅,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海底捞,或是这两年很火的潮汕牛肉火锅,却不知在火锅行业,这个中餐最大品类中有一家叫“小肥羊”火锅企业。
它曾经风光无限,成立5年后成为全国餐饮企业百强第二,7年后引入外资风投,9年后在港股上市,13年后被全球餐饮巨头收购。发展历程如同教科书一般,被写进各种成功的商学院案例中。
奔跑的小羊,疯狂跑马圈地
1999年,张刚在内蒙古包头开起了第一家小肥羊火锅店,面积有300平方米。当时生意很好,为了快速成长为连锁品牌,小肥羊打起了连锁加盟扩张的主意。
2001年有了第一家省级加盟商,简单来说就是省级代理。张刚采用了两大策略让这只羊快速跑起来,一是降低加盟门槛,二是授权省级加盟商发展区域加盟。
两年后,小肥羊的门店数量已高达721家。直到2004年,小肥羊以43.3亿元的营业额成为全国餐饮企业百强第二后,才开始放慢开店速度。
如此激进的加盟模式让小肥羊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门店全国覆盖,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
谋求上市,血洗加盟商
疯狂的规模加盟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许多加盟店在品牌、菜品、品质、财务等众多层面失控,消费者体验越来越差。
为了进一步发展,2006年小肥羊引入了两家外国私募基金2500万美金的注资。
有了资本作后盾,小肥羊痛下决心,通过“关、延、收、台”等策略血洗加盟商:经营不善的加盟店只要合同到期便不再续约;收回省级代理权;通过控股、参股的方式收编优质加盟店。
这几个策略效果很明显,2007年,小肥羊的门店数量从700多家降至300多家,其中直营店105家,加盟店221家。
到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嫁入豪门水土不服,今“肥”昔比
在国内,有多少餐饮企业梦想着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小肥羊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扩张、融资、上市。2011年,在小肥羊上市两年内百胜先是入股,随后以近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小肥羊。
接手之后,百胜利用自身成熟的系统和品牌力,集中精力在体系、标准、管理等方面对“小肥羊”进行改造,以期再创奇迹。
然而小肥羊也有自己一套成熟的系统,洋快餐巨头与中式火锅霸主的结合出现水土不服。
问题一:高管套现,企业文化缺失
小肥羊原创团队在被收购后,或因不适应体系和管理风格的变化,或其他原因,纷纷选择套现离开,造成小肥羊多年的企业文化渐渐散去。
问题二:标准化带来创新不足
对于小肥羊而言,标准化虽然有利于管理和获取利润,但火锅菜品标准化带来的弊端则是菜品更新缓慢,这在变化迅速的火锅行业,不能不说是一种致命伤。
问题三:文化差异的冲突
中西方在场景设计上存在明显差异。火锅相比快餐多了社交属性,与西餐对比,在场景设计、文化等方面难以一套了之。
问题四:中国火锅业的井喷
在百胜忙于对小肥羊进行改造时,中国火锅业却开始井喷,更多火锅新形式和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海底捞以服务好为人津津乐道,快速实现了直营扩张,逐渐成为火锅品类第一;而呷哺呷哺以新颖的吧台式突围,走了一套独特的发展之路。
或许是因为对市场变化缺乏相应感知,小肥羊在竞争对手的争取下,不仅失去了火锅品类老大的地位,发展路径也逐渐变得狭窄,门店越来越少,至今百胜对小绵羊的门店数量仍闭口不提。
无论是外汇、黄金、白银、原油、铜等大宗商品操作学习和交流,欢迎来v://(maoxL8) 。交易之路是很孤独而漫长,希望在有希望的道路上,我们一同并肩相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