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2015年1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声明称,理论上讲,确定了3至4颗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并且处于“适居带”(Goldilocks Zone)的行星,这也就意味着上面有可能有液态水存在。
类地行星的构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个以铁为主,且大部分为金属的核心,围绕在周围的是以硅酸盐为主的地凾。月球的构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铁质。类地行星有峡谷、撞击坑、山脉和火山。类地行星的大气层都是再生大气层,有别于类木行星直接来自于太阳星云的原生大气层。
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类地行星或是岩石可类地行星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硅化合物为主,另一类以碳化物为主,像是含碳球粒陨石的小行星。这两类分别称为硅酸盐行星和碳行星(或“钻石星”),太阳系的类地行星地球所在的太阳系有四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颗类地矮行星,谷神星。而像冥王星虽然有像类地行星的固体表面,但是以冰为主要的成分(参考冰矮星)。当太阳系形成时,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的天体(微行星),但是她们可能都合并或毁灭在太阳星云形成四颗气体巨星的过程中。类地行星中,水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又发现了219颗新的候选行星,其中10颗行星大小与地球接近,位于各自恒星的“宜居带”内,表面可能存在生命必需的液态水。
NASA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发现使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的太阳系外候选行星达到4034颗,其中2335颗已被确认为真正的行星。在这些行星中,49颗被认为是类似地球大小的宜居带候选行星,其中30多颗已获得确认。
开普勒望远镜于2009年3月发射升空,是全球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最新公布的候选行星是开普勒“上岗”头4年对天鹅座空域进行观测后获得的最后一批成果。NASA开普勒项目科学家马里奥·佩雷斯表示:“开普勒提供的数据独一无二,因为它是唯一囊括了这些类地行星信息的数据库,理解这些类地行星在星系中的出现频率,有助于NASA在未来任务中直接为另一个‘地球’拍照。”
开普勒项目研究员苏珊·马拉利说:“这10颗类地行星中,KOI-7711行星最引人注目,因为其大小和轨道最接近地球,但目前我们对这颗行星了解还太少。”
在开普勒升空之前,科学家们仅知道一些木星大小的巨行星,但开普勒让他们见识了更多种类的系外行星。开普勒的观测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系外行星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岩石行星,直径不到地球的1.5倍;另一类是气态行星,直径是地球的2倍到3.5倍,比海王星略小一些。但在所发现的系外行星中,很少有行星的尺寸介于地球的1.5倍到2倍之间。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本杰明·富尔顿说,把系外行星分成不同的两个类别,“就像发现哺乳动物和蜥蜴组成系谱树上两个不同的分支”,造成这两个分支的原因在于,行星形成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抓住氢气等挥发性气体的能力不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6月30日宣布,一项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计划已经从概念探讨阶段进入初步设计阶段,研发完成的航天器将撞击一对小行星。
这项计划名为“双小行星变轨测试”(DART),是美国航天局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设计的首个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技术验证项目,将发射一颗航天器撞击名为“双子星”的一对小行星。
这对小行星由“双子星A”和“双子星B”组成,前者直径大约780米,后者直径大约160米并且环绕前者飞行。
美国航天局2003年以来一直密切观测这对小行星,推算它们将于2022年和2024年两次“远距离”飞过地球。
DART计划的航天器体积与一台电冰箱差不多,发射后将瞄准“双子星B”飞去,最终以每秒大约6千米的速率撞上这颗小行星。继而,研究人员将在地面观察这次碰撞,研究碰撞将如何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道。
“双小行星为这类测试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实验室。”DART计划研究人员汤姆·施塔尔特说,“‘双子星B’环绕‘双子星A’飞行,从而更易观察撞击效果,同时确保实验不会改变这一对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美国航天局“地球防御协调办公室”官员林德利·约翰逊说,这将是在一颗“无威胁的”小行星上做“历史性实验”。
实际上,小行星几乎每天都会“光顾”地球,只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进入大气层后分解、烧毁,难以造成可观危害。不过,体积较大的小行星对地球构成威胁。美国航天局把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作为可造成“全球性影响”的潜在威胁天体,重点观测、跟踪。
DART的研究对象是中等体积小行星。它们一旦撞上地球,可造成“地区性破坏”,“双子星B”即属于这类天体。
美国航天局2016年组建“地球防御协调办公室”,职责包括发现、跟踪和辨别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和彗星,并就可能的碰撞发布预警。
NASA:新行星人活15万年突破生命极限 仅是理论推测实际难以居住。一直专注于外太空探索的美国航空航天署NASA又一次有了新发现,围绕M型红矮星(M dwarf)EPIC 228813918的系外行星EPIC 228813918 b的轨道的时间流逝飞快,其围绕自身恒星的公转轨道周期约小于地球时间的4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一天相当于该星球上的五年。
EPIC 228813918 b行星与地球大小相近,行星由45%的铁构成,如果按照地球人类平均健康状况和生命日期计算,如果人类能够登陆该行星并居住,那他们能够在那里活到15万岁突破生命极限。尽管这个听起来很诱人,但这仅仅是理论推测,其强烈辐射和大气状况在不经过人为改造的情况下仍然很难适宜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