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深河桥头

深河桥头

桥头火锅 

原标题:深河桥头 《深河桥头》是我近年来写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2016年第五期《红岩》杂志。 为什么要写这篇小文呢?上海的东方出版中心几年前编选了我10卷的中篇小说珍藏版,精装书,我也没让报刊网络发一条消息。只因为这个中篇和布依族有关系,和水族有关系,和70多年前的“黔南事变”有关系,一句话,和贵州有关系,我觉得应该让人们知道《深河桥头》。 说来话长,30多年前,生活在贵阳时,我无意间从文史资料中读到“黔南事变”亲历者的一系列回忆文章,深感震惊。 那些过来人讲到,黔桂公路上尽是逃难的人群,拥塞的汽车,啼饥号寒的难民,沿途的伤病员,走不动路的老人,走失了的幼童,还有时不时可以见到的死尸。 由于都是亲历者口述,那些细节,那个时代种种人物的相貌,马场坪、贵定、墨冲……一个个我都去过并熟悉的地名,没想到在1944年那个严寒的冬天,就在这些地方,发生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的故事,有过如此多的惨相,以至于过来人都把黔桂路称作“见鬼路”。 读到这些文字时,透过字里行间的叙述,我直觉得触目惊心,感到这是小说的绝好素材。想一想,之所以称之谓“黔南事变”,只因为日本鬼子打进独山,逃难的十来万同胞,仅在这一条“见鬼路”上,就死了一二万人。 从那以后,在和贵州上了年纪的老人交谈时,在遇到经历了“黔南事变”的老教师、老农民、老职工、老兵时,我总要向他们打听当时的具体情形,详尽的细节,诸如难民们吃些什么、穿些什么;夜间那么冷,睡到哪里去;装设备的卡车是什么样子的,和今天的卡车有啥不同;国民政府调几十万军队集结到黔南的大山里,准备到都匀、独山一带打“黔南会战”,这些士兵们吃什么,住在哪里? 即使回到上海以后,在文化人的回忆录中,读到和这段历史有关的描述,我也会用笔划出来,在本子上把一些小细节和他们切身的感觉记下来。 素材搜集得可谓不少,几次搬家都不舍得丢弃。但是,多年过去了,小说始终没有形成构思。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直到前几年,故地重游,来到深河桥头,来到深河桥头抗日战争纪念馆,听着导游的介绍,看着那些已模糊不清的复印出来的老照片,和年已过九旬的老兵们座谈,特别是一次又一次走进黔南的布依族村寨和水族村寨,一次又一次到深河桥头,坐在公路边上看深深的峡谷,看四周的群山,看已经建起的新的深河大桥……我的思绪弥散开又收拢来。全民抗战,各民族抗战,当我第四次走近深河桥头的时候,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深河桥峡谷里,一个构思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黔南事变”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深河桥头》写出来了…… (下期请读《打年粑》)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