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A0\u00A0\u00A0\u00A0作者\u00A0 浙江浦江石油支公司\u00A0 高玉莲
\u00A0\u00A0\u00A0\u00A0外婆家要拆迁了,整个村子都要搬到新的高楼去。外婆很忧心,舍不得老房子,恨不得把老房子里所有的东西全带走,以前装稻谷的竹编麻篮,晒玉米用过的米筛,锄头……
\u00A0\u00A0\u00A0\u00A0我母亲也很忧心,她总希望能说服外婆,让她放弃带走这些“老古董”,家里已经不种稻谷很多年了,带走也完全没有意义。我劝母亲:“你就顺着她吧,她都85岁了。”
\u00A0\u00A0\u00A0\u00A085岁,耄耋之龄,可喜的是,身体还算硬朗,还能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开垦种点小菜。逢周末总叫我们过去拿菜,一拿就是结结实实一大袋,抵得上小半月的蔬菜分量了。老人家总希望自己还有点用,还能为晚辈做点什么。
\u00A0\u00A0\u00A0\u00A0外婆膝下孙辈只余表哥和我,她虽疼爱我们,但是绝不溺爱,她是我见过的最明事理的老人家。她告诉我女孩子要会做饭,会收拾,不是为讨好婆婆,而是希望我能照顾好自己,不至于吃苦。在单位里要好好工作,年轻人要勤快一些,少一些抱怨,多干事,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朝气。
\u00A0\u00A0\u00A0\u00A0外婆63岁时,外公因病去世,自此她便一个人生活,我小时候逢寒暑假都会去陪陪她。冬天的早上我总赖床,她便早早的烧好早饭,在锅里焖着,摸摸我的头,告诉我她要去田里干活了,让我早点起来吃早饭,不然烧着的暖炉也要凉了。那手有些粗糙,摸在我脸上并不舒服。留在冬天早晨的记忆,是还有些烫手的早餐以及温度刚好的暖炉。
\u00A0\u00A0\u00A0\u00A0三年前,我母亲突发中风,我们担心外婆年纪大了,受不了打击,便瞒着她。母子连心吧,她一直联系不上我母亲,瞒不住了,便只好让她来医院看看,我们甚至也为她做好了准备。当时,我母亲已经不会说话,知道到外婆来看她,也只会流泪。外婆冷静的询问了情况,又仔仔细细地帮我母亲擦了脸,擦了手,让母亲好好养病,并让我照顾好母亲。20多年的独居生活,没有让她变成自哀自怨的老太太,反而赋予了她最美好的品质:坚强、孤勇、善良。
\u00A0\u00A0\u00A0\u00A0如今,我忙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并不经常回去看她,心中总归存着愧疚。清明回去祭拜外公,看到她安谧地坐在炉边烧火蒸饭,心突然也跟着定了下来。外婆在,我自有来处。
\u00A0\u00A0\u00A0\u00A0外婆家的后院小菜地里种了一棵枇杷树,大约是五年前外婆亲手种下的,当时我笑说这么小的树苗能养活吗。外婆说能,就要看你怎么养了。果然如今,都会结出浅浅的枇杷果了。马上要拆迁了,以后我也看不到这棵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样子了,心中不知该遗憾还是该松一口气。阳光透过树间缝隙洒在脸上,是春天的温度,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头靠在在外婆腿上,外婆眯着眼给我掏耳朵,那是的阳光也是这般和煦。
\u00A0\u00A0\u00A0\u00A0“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
\u00A0\u00A0\u00A0\u00A0古有李密《陈情表》述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而今,我只愿我的老外婆能够福禄安康,寿比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