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在平遥中学读高中,其中推广普通话的课最有意思,趣味无穷。平遥地处晋中盆地中部,当时的晋中地区行政区划包括榆次、太谷、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及太行山麓的昔阳、平定、寿阳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然语言都属于晋语并州片,可是一个县和一个县的发音有着明显的区别,哪怕这个县和临近县的村庄只有一河或一路之隔,也明显不同。当时平遥中学的生源主要来自这些地区,虽然属于同一晋语并州片,交流起来也是南腔北调,挺有意思,同学之间也常常利用对方方言中的趣味部分相互调侃。虽然方言发音差异不小,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没有唇齿音;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没有卷舌音等。在语文课上,有的同学读课文时,常常引来阵阵笑声,有时连老师也忍不住一起乐。特别是英语课,比如有人用晋中方言读Ihavefivefingers.(我有五根手指)就成了“爱哈五坏无浑哥死”,让人笑得肚子疼。
其时,学校很重视普通话推广,除了在课堂上大力纠正和提倡外,日常生活中也要求大家尽量讲普通话,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者不好意思,或是不动脑筋,或者比较保守,或者拙嘴笨舌,就是不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为此学校想了好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设立普通话监督岗。那时,平遥中学设在平遥县城文庙,教学区办公区在北边棂星门内,生活区则在大门外的路南,每天下了课要到生活区吃饭,而通往生活区必须通过泮池,监督岗就设在泮池桥头,那里挂了一块黑板,上面用楷书或宋体写上一段绕口令,下面标上汉语拼音,所有学生经过这里必须认真读一遍,读对了,可以通过;读不对,重来,直至全对。其间,也曾经集体朗读,但很快发现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后来还是一个一个读。记得当时用过的段子有:“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那就吃不成我的炖冻豆腐”“四和十,十和四,四十和十四,十四和四十……”训练现场常常听到人们开怀大笑,就在这善意的笑声中,大家琢磨着、学习着。这项活动确实对促进和鞭策大家学会普通话起到了积极作用。
让人感动的是学校和学生都很认真,这情景过去很多年了,仍然历历在目,而这种回忆仿佛又让人回到了自己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