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史补》中记载这样一次堵车事件:在去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车载着瓦罐,堵住了狭窄的道路。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山路湿滑,该车进退维谷。天色将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数千车马在后面排起了长龙——死等。
这时有个叫刘颇的旅客,催马赶来,问道:“车上的瓦罐值多少钱?”车主答:“七八千(铜钱)。”刘颇立即打开包裹,取出银子买下瓦罐。他又令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的绳索,把瓦罐全部推到山崖下。只一会儿,车轻能行,道路畅通。大家纷纷叫好。
刘颇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堵车事故,可见其当机立断的行事风格和轻财重义的道德品质。事件简单,却发人深省:成百上千的“官私客旅”挤在“隘路”之中,竟无一人出头来解决交通问题。他们当中不乏从政的官员,也不缺掏得起腰包的巨商大贾——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才智?还是缺乏当机立断的做事魄力?为什么都挤在那里,宁可挨冻看热闹,而无动于衷?那可是事关每个“官私客旅”的切身利益,甚至身家性命呀!——当时环境下若死等一宿,冻死人也不稀奇。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堵车”:例如,单元住宅一层的楼梯灯泡坏了,只要物业没人来换,十多户人家都甘心摸黑通过那个楼层。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大家都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都知道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而且问题一旦解决,立即就能减少大家损失,当然也包括自身损失——但是每个人也明白,自己去做要“出点儿血”,做出点儿牺牲——这时候恰恰就缺少“刘颇”,没有人愿意出头,似乎都心甘情愿地忍受着损失——因为别人也在忍受,所以就觉得扯平了,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这段时间内生活品质的降低。
为什么?是生性吝啬,属“铁公鸡”,拔“一毛”即觉吃亏?还是人们头脑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劣根性在作祟……如果说,买一车瓦罐,可能有人会说是钱的问题;那买一只灯泡,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九牛一毛吧?而且,这也不是事不关己的闲事,怎能人人“休管”呢?这颇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