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逛微博刷朋友圈的时候,都可以注意到一个全民话题。那就是“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1、北京学区房价格连续跳涨
先来看背景介绍。今天证券日报的报道《北京学区房价格连续跳涨过户大厅再现万元黄牛号》,截取文章片段如下:
“幸好买了,要不然又要多出几十万元。”刚刚在北京通州买下一套60平方米住宅的谢女士这样对记者表示。一周前,谢女士以310万元的价格购入了这套位于阿尔法社区的两居室,而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该小区同户型的两套住宅又分别以350万元和360万元成交,目前同户型已经没有新的房源供应。
“本来想着政策一个接一个,舆论风向也变了,房价能降一降,结果从去年底开始,价格又开始涨起来了,春节以后连续看了几套也都被人家抢先买了,真不知道这波行情什么时候到头。”谢女士表示,最初本来是想买学区房,一方面是想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孩子上学考虑,可东西城好一点的学区房,最便宜也在300万元以上,且出来一套马上就会被买走,自己之前看好的几套都是这样,“这次春节后回来看房,真的是吓懵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谬。”
15平方米的老房子,没有上下水,没有燃气,总价170万。“说实话,这间房子只能做仓库,如果租出去,那么住户每次上厕所都得跑到小区外面找公厕。但这是东城德外的房子,对口的是安外三条小学,30%毕业生直升171中学。”即便这种房子,谢女士也是当天付了定金。不过,由于业主要求15天内付款,并且不保证能落户,而就在谢女士犹豫的期间,这个房子已经卖了出去。
2、学历和学区房话题热度暴增
数据来自微博微舆情。学历和学区房的话题热度突然暴增。
@Mr蒋静:学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学术,而在于朋友圈;学区房的最大价值也不在于学习,而在于朋友圈。从这一点而言,两者是相通的,是一致的。无论是学历,还是学区,无非都是混一个更好的圈子,获得更好的环境
@曹山石 :基金经理回答: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学区房可以卖给下家,学历只能留给自己;学区房是家长垄断定价的,学历是企业老板市场定价的。
@向小田: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今天有人问这个问题。如果学历不值钱那么学区房应该也没啥用才对,表面上这么想是可以的。但是深层次一想,学历从来都是值钱的,说学历不值钱的,是没有用好学历。但是如果你让一个人连用好学历的资格都没有,那么他更要恐慌了,毕竟别人是没用好,他是没有,这是有和无的区别,不是多和少的区别
@黄鱼Veda这个问题很简单,学区房是资产,学历是求学的经历,有学历的人并不都有能力。所以说,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能力值钱所以学区房值钱,说到底还是学区房值钱。
5、经济学原理已经不适用学区房了
来自微信号“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的调侃。里面是这么说的。
国际经验,经济学中的国际经验是,售租比为200:1—300:1的区间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你靠着房租17—25年能把购房成本收回来。
经济学原理自信满满地说,当售租比高于300:1,达到400:1、500:1时,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你买个房子,靠租金40年才能收回成本,你有病啊?
经济学原理溜达到三环边上,看到一间售价1500万的两居室,每月租金12000,售租比1250,靠租金104年可以收回成本。
经济学原理痴痴地站在楼下,打了几遍计算器,它反复跟周围的吃瓜群众确认,房主不是租户的亲爹乃至干爹,北京就是有许多这样善良的房主,以如此高投入、低回报的方式,进行着某种超越人类理性的活动。
经济学原理扔出了第二个金子般的理论,房价收入比。
北京的白领月入1.2W,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积攒下一套老破小的首付。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积攒下一套学区房的首付。
经济学原理翻翻白领们的工资条,看看北京的房价,自信地说“这明晃晃的泡沫你们还看不见吗,我就不信他们还能买房,又不是修长城,有这么拼么”。
我的朋友春申君给出过一个逻辑——全国最富裕的50、60后家长们刮干淘净为80、90后的下一代在北京凑下100-200万首付,孩子们贷上200-300万贷款,在北京买下400-500万的一居小房子蜗居。卖掉一居的北京小家庭,拿出攒了几年的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800-900万的两居。卖掉二居的有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300-1500万的三居。卖掉三居的二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800-2000万的四居。
经济学原理一口老血吐在小白领的工资条上,他不懂这个世界。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