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府好家规 313条候选家规最后竞逐)

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唯一官方投票平台,下载封面新闻推荐天府好家规。

3月20日,参加完祭祖大典后,外地的萧氏族人闻讯来到超市门口下载封面新闻APP,给“绵阳萧氏家规”投票。
1月25日,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3月13日零时,网络投票准时开始。根据评选方案,今日(3月22日)24时,网络投票通道将正式关闭。
经过连日来的持续投票,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积累了大批粉丝。参与投票的人群已经不只局限在川内,全国各地都有人通过封面新闻客户端参与投票。在国外也有不少四川人积极参与投票,讨论和思考家规家风传承对社会的意义。
不仅省内圈粉无数 海外川人也很活跃
在内江市威远县纪委工作人员唐凤飞的微信朋友圈里,“威远崔氏”家规最近成了焦点话题。由威远县纪委牵头,发动了当地共青团、学校、机关、银行、史志办、私营企业等各方力量,为威远崔氏家规投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威远实地采访时发现,威远崔氏家族自有族谱记载以来,二十几代(包括入川之后十七代),都没有贫困户。这不禁让不少人惊叹家规传承带来的强大力量。
温江猫坝杨氏家族杨建的QQ群里,每天一大早,他就开始提醒亲朋好友投票……
自今年春节之后,“天府好家规”评选已经成为不少四川人的热议话题。特别是网络投票开启以来,“天府好家规”更是圈粉无数。记者了解到,参加“天府好家规”投票的人群已经不只局限在川内,全国各地都有人通过封面新闻参与投票。在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巴西等国,也有不少四川人通过关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通过亲戚朋友的口口相传,知道了家乡有这个活动,积极参与投票,参与讨论和思考自己的家规家风。
好家规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股热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华西社区报、华西城市读本(川南新闻、川东北新闻)已派出多路记者赶赴全省各地,探访优良家风故事,这些故事的全网阅读量已经达到数千万次。
与此同时,封面新闻还推出了绵阳三台县萧氏家族祭祖大典的直播,仅封面新闻的同时在线观看人数就达到12万人,通过其他平台转发后影响粉丝数1400万人。
313条候选家规 雅俗共赏各有特色
在征集阶段,组委会从全省各地共搜集整理家规家训400余条,征集好家风故事800余篇。3月10日,经评审组会议甄别初筛,最终公布到封面新闻投票平台的候选家规共313条。这313条家规都有哪些特点?记者梳理发现,这次征集到的家规可谓精彩纷呈。有些是工整对仗的文字,有些是来自日常生活的通俗俚语;有些是集结成册,有些是口口相传;有些是几百年传承,也有些是当代总结;有些是源自传统文化经典,有些是来自人生经历的总结。
例如,内江威远崔氏有4本崔氏古籍族谱,其中崔氏家规16条、1547字,总的精神是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长辈要敬、对弟兄姐妹要爱、对同事朋友要仁,艰苦奋斗、努力发展。来自绵阳的92岁老八路周永秀的家规很简单: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与网络投票同步启动专家看重“身体力行”
在网络投票开通的同时,一份详细的候选家规材料同步送到15位评委们手里。本次活动的评委多是来自四川各界学养深厚的老前辈,包括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开四,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渝等。
何开四认为,好家规要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比家规本身更重要。段渝眼里的好家风则要与国风相联,家规不是非得明文记载。每位评委观点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和本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标准和目的一致,侧重家规的代际传承与家庭成员的实际操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 曹笑

粉笔手书“广告”为自家家规拉票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曹笑)绵阳市三台县黎曙镇,离县城还有五十分钟路程。镇子很小,几乎只有一条街。镇子远谈不上繁华,镇上也只有一个小超市。但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却在这个小镇上掀起了小小热潮。
当地萧氏家族为了发动族人、乡邻给“天府好家规”投票,特意在这个镇上唯一的超市门口,立了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手书:天府好家规投票咨询处。凡到超市买东西或路过超市门口的人,老板、店员都会反复跟他们解释什么是“天府好家规”,为什么要给“黎曙镇萧氏”投票。如果有人说“不晓得怎么投票”,店员和老板就手把手地教:“来,把你手机给我。要先下载封面APP,然后从这里点进去,再点这里就可以投票了。”
3月20日,不少从外地赶回来参加祭祖大典的萧氏族人,闻讯来到超市门口下载封面APP,给“绵阳萧氏家规”热情投票。这个偏远小镇上的这块小黑板,让相关工作人员很感慨:首届“天府好家规”,发动之深入、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原标题:天府好家规 313条候选家规最后竞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