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宏才(左)和戴春富
戴春富在不同年代制作的通草花盆景
戴春富制作的通草花挂屏
戴春富制作的通草花挂屏
\u00A0\u00A0\u00A0\u00A0记者\u00A0邱凌\u00A0摄影\u00A0张卓君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1940年生于扬州,江苏省通草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57年开始,他随其姐夫钱宏才学通草花技艺,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他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独创了通草花的鸟雀粘毛技艺;将扬州雕漆与通草首次结合起来,开拓了通草花的制作手法。
\u00A0\u00A0\u00A0\u00A02012年5月,新评出的100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142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在南京获隆重表彰。在新当选的工艺美术行业“省大师”中,从事通草花制作的戴春富破格跳过“省名人”,直接从“市大师”升级为“省大师”。之所以破例,都是因为目前的通草花制作作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相关部门正是希望通过这次破例,保护这项严重陷入绝境的技艺。
\u00A0\u00A0\u00A0\u00A0扬州曾是全国工艺花制作销售中心
\u00A0\u00A0\u00A0\u00A0以通草制花,是扬州艺人创新突破
\u00A0\u00A0\u00A0\u00A0唐代许嵩所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是人造工艺花用于装饰最早的记录。苏轼《四花相似说》中记载:“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质感,极言当时的人造花和自然花已难分伯仲。明清以来,人造工艺花的制售更为发达,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大型的人造花市场。
\u00A0\u00A0\u00A0\u00A0古代扬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乡仕女均喜装饰,以戴花为美。宋人王观《芍药谱》云:“扬人无贵贱皆戴花。”民间节日和寺庙里也常以各种工艺花为装饰。因此,扬州制花业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迅猛,成为全国工艺花的制作中心和集散地之一。
\u00A0\u00A0\u00A0\u00A0绒花发源地之一也为扬州,始于唐盛于清。其时,扬州作坊密布,买客如云。古代每逢春日或清明游春,人们争相购买绒花,簪戴头上,以为装饰。扬州绒花造型活泼,色泽鲜艳,以玲珑优美的飞禽走兽取胜。产品多为吉祥题材,如蝙蝠蟠桃、挂印封侯、福寿喜禄及喜上梅梢等。扬州出产的鬓头花、襟花等,畅销全国。
\u00A0\u00A0\u00A0\u00A0清初,扬州首创了“通草花”。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年三十八岁的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扬州期间,看到通草花艺人庄生制作的像生花后大为惊叹,写了《像生菊花歌》赞之:“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李斗《扬州画舫录》有关重宁寺佛殿装饰中记述道:“……四边饰金玉沉香为罩,芝兰涂壁,菌屑藻井,上垂百花苞蒂,皆辕门桥象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绢蜡花、纸花之类,象散花道场。”
\u00A0\u00A0\u00A0\u00A0通草,即通脱木,叶子很大,质地柔软,绵薄多孔,光色洁白,富有韧性,用来制作工艺花有比较理想的质感,如染色得当,可以经久不衰。《本草拾遗》中写道:“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u00A0\u00A0\u00A0\u00A0扬州匠人使用通草制花,这是扬州乃至中国工艺花制作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丰富和发展了扬州工艺花的题材范围和产品种类。据《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作为扬州两淮盐史向清廷的贡品。经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近代著名艺人钱宏才,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从单花发展成造型逼真的盆景和挂屏,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创新。
\u00A0\u00A0\u00A0\u00A0扬州通草花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在扬州这块具有上千年工艺花制作传统的丰厚土壤中孕育生发出的一朵艺术奇葩,是自然之美与人类艺术创作之美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既吸纳了传统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盆景艺术之长,而又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u00A0\u00A0\u00A0\u00A0一朵菊花需捏揉剪粘上百个花瓣
\u00A0\u00A0\u00A0\u00A0路边一花一叶记在心头刻上砖模
\u00A0\u00A0\u00A0\u00A0与通草花结缘,对于戴春富来说,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u00A0\u00A0\u00A0\u00A0解放前,戴春富的父亲是拉黄包车的,解放后,父亲做起了小生意。
\u00A0\u00A0\u00A0\u00A0家境并不富裕的戴春富上学自然要比别的孩子晚一些,17岁才小学毕业。对于父亲经营的小生意,戴春富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
\u00A0\u00A0\u00A0\u00A0“当时工艺生产合作社正在招收学徒工,我的姐夫钱宏才和姐姐都在里面工作。”熟人推荐,又是公家的工作,家里人的殷切希望,让戴春富不再犹豫,跟着姐夫钱宏才学起了手艺活儿。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眼里的钱宏才,沉默寡言,一直是亲近的哥哥辈。但一进合作社,当时的钱宏才早已是远近闻名的通草花艺人,但在教学时,他是一视同仁。钱宏才的弟弟和学生钱宏仁曾回忆说,为了做出和真花一样的效果,钱宏才经常带着一帮学徒,一起去瘦西湖里,看景赏花。如果有了菊展,那更是要整天呆在里面,看个究竟。有时候,钱宏才还能借出几盆,带回家中,细细观察。
\u00A0\u00A0\u00A0\u00A0“当时手工合作社已经有了订单,因此我们学徒工就要边学边出样子了,一开始就是在师傅边上看看,和师傅一起做,学了几天,就要正式开始做了,一开始都做不好的,慢慢地再自己摸索。”
\u00A0\u00A0\u00A0\u00A0对于自己的妻弟,钱宏才的要求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一朵菊花的单花瓣就有上百个,每个花瓣都要形状大致相同,每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要求可谓是极为严苛的。和他一起学习的年轻学徒,对于这样的工作,很快从一开始的新鲜感,变为了感觉枯燥乏味而又无聊。
\u00A0\u00A0\u00A0\u00A0但戴春富并不为意,他反倒喜欢上了这项工作。每天八点不到就赶到合作社,拿出一张张白色的通草,用热毛巾敷了,待其变得软硬适中,开始学做一个个的花瓣,或捏或揉或剪,最后把糯米熬烂成糊,就成了黏合剂,粘连起来,一朵朵花就在他的双手中绽放开来。
\u00A0\u00A0\u00A0\u00A0即使是看似普通的通草花的叶子,制作起来也并不容易。为了让花叶具有天然叶子脉络分明的特点,传统的扬州通草花叶子都是在砖头上雕出片片树叶,再用通草进行压制,“按照道理说,每一种花都要配套不同的叶子专用砖头。”为了这些叶子,戴春富没少下功夫,在路上走着就把叶子和花都记在心上,回去再用刻刀一笔笔刻印在砖头上,如刻印章一样。“最多的时候,家里积攒了上百个砖头叶子样子,无一重复。”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回忆,到了钱宏才这里,通草花制叶技艺又有了一次重要的飞跃。钱宏才用石膏进行倒模制作树叶,砖雕树叶样子也就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用石膏制成的树叶,仿佛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一般,脉络分明。再后来,树叶都采用金属磨具。用通草复印,再加剪制,做出来的菊叶、茎纹和真的一样。最后加上大师的手工成型,一根毛刺、一根倒钩也能表现得栩栩如生。
\u00A0\u00A0\u00A0\u00A0人民大会堂首选通草花
\u00A0\u00A0\u00A0\u00A0广交会通草花架大放异彩
\u00A0\u00A0\u00A0\u00A0“学艺的生活不容易,很多一起进合作社的年轻人纷纷打了退堂鼓,不少选择了转行。”不出几年的时间,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的勤学苦练,也让他在新成立的制花厂里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展身手的机会。1956年,戴春富刚参加工作不久,叶圣陶和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季方来到扬州制花厂参观,戴春富正忙手中的活儿只能远远地看他们一眼。叶圣陶当时为通草花赋诗一首:“旧艺惟扬著,今随国运兴。灵姿并洁色,种种见精神。”
\u00A0\u00A0\u00A0\u00A01958年,一幅作品融合了绒、绢、通草工艺,涵盖了牡丹、芍药、玉兰、桃花等很多花种的作品《和平颂》开始制作,制花厂共有30多个人参与其中,手艺日臻成熟的戴春富便是其中之一。
\u00A0\u00A0\u00A0\u00A0“捏、捻、搓,是通草花制作的绝技。这套工序看似简单,但要捏搓出形状各异的花瓣和枝叶,全凭艺人心中的感觉和手下的功夫,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依瓢画葫芦就能完成的。”在戴春富看来,即使在制作通草前,对于通草吸水程度的掌握,也要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差一时半刻都不能成形:吸水不够,通草一捏就脆了;吸水太多,花瓣直接就会被捏扁。
\u00A0\u00A0\u00A0\u00A0每天上午8点不到,戴春富就赶到厂里,一遍遍地捏、捻、搓,太阳下山了才回家。即便是这样,他做出来的通草花,都更像是工艺画,缺少真实花朵的韵味。
\u00A0\u00A0\u00A0\u00A0为了能做出和师傅一样,能“以假乱真”的通草花,戴春富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观察、写生,逐渐掌握了四时花卉生长的规律与不同品种花型的特点,可以说千姿百态的花卉无不烂熟于胸。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制作的通草菊花盆景才会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追求逼真,但又不为“逼真”所束缚。
\u00A0\u00A0\u00A0\u00A0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戴春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通草花制作工艺特点:工艺细腻复杂,造型逼真有层次,花色注重深浅变化。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时,由钱宏才和戴春富合作的10盆扬州通草花盆景:菊花、杜鹃、天竹、凌霄、茶花、琼花、腊梅、牡丹、黄杨、五针松、紫藤被首选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中。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通草花蒙骗过服务员的眼睛,竟然给这些人工制作的假花浇起水来。
\u00A0\u00A0\u00A0\u00A01972年,戴春富和钱宏才,又以著名扬州女画家吴砚耕的画作为样稿,研制出一幅半立体浮雕式的通草菊花挂屏《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以多种形态昂扬盛开、品种各异的菊花组成了生机勃勃的优美画面,使通草花制作技艺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1979年,钱宏才、戴春富为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江苏工艺展览厅设计制作了两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获得了广泛赞誉。香港《大公报》记者宛儿、《澳门日报》记者李叶龙为此作了专题报道,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刊登了介绍文章和照片。
\u00A0\u00A0\u00A0\u00A01990年,戴春富又受邀再次为中南海紫光阁制作《菊花》《琼花》《五针松》等大型盆景多件,2002年制作的《琼花》《菊花》参展江苏首届民间艺术节,2003年他的作品还赴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精品展。
\u00A0\u00A0\u00A0\u00A0融汇国画盆景理念精髓
\u00A0\u00A0\u00A0\u00A0通草花从平面进化为立体
\u00A0\u00A0\u00A0\u00A0过去的辉煌,常常被戴春富一句话带过,他的学生常说,师父是个性格沉稳、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一提起通草花的制作技艺,戴春富便滔滔不绝。“通草立体盆景代表了扬州制花工艺的最高水准,其制作工艺尤为繁难,一般须经过十余道工艺流程的精心操作,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制叶-传干-栽盆-装镜框(挂屏产品)-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方能制成工艺品。”
\u00A0\u00A0\u00A0\u00A0但是并非熟悉了工艺流程,就能够掌握住通草花的制作技艺。在戴春富看来,通草盆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在制作过程中融汇了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扬派盆景的艺术精髓,源于制作者深厚的自然感悟和艺术积累,具体制作则要求准确精巧、严谨细致。
\u00A0\u00A0\u00A0\u00A0通草花制作精细入微。先从一个一个花瓣做起,花瓣要长短相适,卷曲有序,一枝大花往往需数百花瓣精心粘制而成。花叶要茎纹细致、清晰生动,一般采用几套模具并用,才能出真。有的花叶还刻化了虫蛀的痕迹,残迹斑斑,更具自然、真实之感。染色要求浓淡相宜,鲜艳有度,光泽既不能太暗,又不能太亮,要恰到好处。为了表现残叶要落不落、似枯非枯的情景,染色要自然而富有层次,光照作用与新陈代谢的机理都凸现其表,淋漓尽致。
\u00A0\u00A0\u00A0\u00A0“以制作通草叶子为例,看上去如果用磨具压制是千篇一律的,但其中却有无穷的变化,通过染色我们制作出芽叶、枯叶等多重效果。哪怕是一片枯叶上的形态,也是各有不同。真与假,就在这些细节上,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戴春富创作的通草花“活色生香”、题材广泛,他常去万花园等处赏花,长期与花朝夕相处、潜移默察,千百回地“观形”、“采真”,方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u00A0\u00A0\u00A0\u00A0“胸中自有花千盆,手下生出万般态”,这是戴春富对自己、对徒弟制作通草花的要求。“要让这通草真如鲜花般娇艳可爱,却又‘永不凋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通草花已经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戴春富,一个星期也做不了几支,但纵然费事费力,但是慢工出细活,这才让通草花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u00A0\u00A0\u00A0\u00A0自从应用通草作为原料,扬州工艺花的制作技艺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草花制作技艺由简单到复杂,由仿真到乱真,由制作装饰品到创作艺术品,从而将制花技艺逐步推向了极致。
\u00A0\u00A0\u00A0\u00A0扬州的通草花大师们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制作形式,通草花的成品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也标志着扬州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在不断地衍变和进化。
\u00A0\u00A0\u00A0\u00A0从将通草染成红色的喜花,再到限于平景的头戴通草花,再到后来的瓶花,创新为扬州通草花注入了鲜活的魂灵,使其成了一朵超凡脱俗的艺术奇葩。也正是钱宏才大师突破了传统通草花的局限性,把平面变成了立体艺术。经钱宏才研制出的通草盆景和挂屏,构思新颖工艺精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成为一种登堂入室独立别致的欣赏艺术。钱宏才制作的通草菊花被人们与张永寿的剪菊、吴砚耕的画菊相提并论,誉为“扬州三菊”。
\u00A0\u00A0\u00A0\u00A0戴富春回忆,建国初期制花厂的产品全部统购统销,以出口欧洲国家为主,文革开始后就做得少了,再后来,因为运输损耗较大,又容易损坏,外贸公司不再收购通草花。1980年起,因通草盆景出口运输体积大,挂屏玻璃易碎,生产能力低等多种原因而逐步停产。
\u00A0\u00A0\u00A0\u00A0如今曾经创造扬州通草花辉煌的工艺美术大师钱宏才已逝世多年,当年他在制花厂带过20多个徒弟,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不再从事这一行当。由于没有定单销路,通草花也早已停产。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退休后,当时的扬州制花工艺厂已经无人会做通草花,他又被邀请回到厂里继续工作,反倒有了更多自己琢磨的时间,如何才能把通草花做的更好些,如何把通草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
\u00A0\u00A0\u00A0\u00A0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一系列的精品力作,2002年制作的《琼花》《菊花》参展江苏首届民间艺术节,2003年作品赴参加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精品展,他的通草花盆景和挂屏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获金银铜奖。
\u00A0\u00A0\u00A0\u00A0几年前,扬州工艺美术大楼建成后,已年届七旬的戴春富就把通草花的工作室从自家的阁楼挪到了这里。无论是在戴老自家的阁楼,还是他在486的工作室,处处都是四季花朵、共开一室。
\u00A0\u00A0\u00A0\u00A0于他而言,一片片通草、一桌一椅、一把湿水布,几样简单的工具,已经陪伴了他大半辈子,即使厂里通草花停产了,他也咬牙坚持下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恒心和毅力,即使已近耄耋之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创新着扬州的通草花技艺。
\u00A0\u00A0\u00A0\u00A0如今的通草花已经被称为扬州一绝,但戴春富仍不满足于传统的题材和制作方法。回顾戴春富的工艺生涯,他有创新正是源于他对通草花技艺炉火纯青的掌握,他与漆器大师合作的新通草挂屏《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首次将扬州的雕漆技艺与通草花立体挂屏结合起来了,也赋予了扬州传统工艺新的意义。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还把动态的事物更多地加入到静影沉璧的通草花中去。“其实上世纪70年代,蜜蜂、蝴蝶等就已经是我们做熟了的了,但是我们借鉴了南方通草画制作技艺,先在通草片上进行描绘,最后修剪,制作成鸟雀的造型。”
\u00A0\u00A0\u00A0\u00A0动物形象虽然惟妙惟俏,但缺点儿让人拍案叫绝的东西。戴春富这几年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儿,2015年春天,戴春富无意间看到了停在树上的燕子,立体通草动物的灵感就这么来了。
\u00A0\u00A0\u00A0\u00A0他将通草片剪成匀称的1至2厘米的长条,再将这些通草片用粘贴的方法连接成身侧的羽毛和尾羽,能完成这样细致入微的工艺,靠的完全是眼力和手工,还有他近60年的功力,这样的慢功夫纵然耗费心力,但戴春富看来却蕴藏了通草制作的无穷奥秘,“燕子活了!”
\u00A0\u00A0\u00A0\u00A0各种方法免费收徒
\u00A0\u00A0\u00A0\u00A0技艺记录堆厚厚一摞
\u00A0\u00A0\u00A0\u00A0通草花,因技艺繁难,在业内曲高和寡,加上经济效益不高,能成为传承人者甚为稀少。如今,全国通草花技艺的传承人仅剩下两位,戴春富便是其中之一。
\u00A0\u00A0\u00A0\u00A0他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免费收徒,到老年大学授课,来找他学习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然而走了来,来了走,根本留不住人。
\u00A0\u00A0\u00A0\u00A0在戴春富看来,通草花技艺是一门必须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带一个徒弟,他都用“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和\u00A0“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传承着这门独特的技艺。让他高兴的是,如今一位19岁的小姑娘王蕴玉已经跟着他学了快四年的时间,如今还在坚持着。
\u00A0\u00A0\u00A0\u00A0几年前,王蕴玉无意中看到了《红楼梦》中有一段提到,元妃省亲,贾府花大把银子打造了大观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目不暇接。但元妃省亲的日子偏偏是在冬天,再好的花也不开,再大的树,枝桠也是秃的,咋办?书中是这样说的:“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用绸绫纸绢做花叶很好理解,这“通草”做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u00A0\u00A0\u00A0\u00A0听父亲提起过,扬州就有制作通草花的大师,王蕴玉便动了想要学习的念头。每天下午她都会赶到486集聚区学习制作技巧。“师傅对于我而言更像是爷爷,他平日里特别和蔼,但他也时常叮嘱我想要学习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u00A0\u00A0\u00A0\u00A0“作为传承人,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我也会倾其所有,毫无保留。”戴春富说。
\u00A0\u00A0\u00A0\u00A0王蕴玉的到来圆了戴老收徒的迫切愿望,但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戴春富更觉得肩上的重任沉甸甸的。从去年开始,戴春富便尝试用文字记载的方式将通草花制作技艺记录下来,不会用电脑,他就用手写,家里已经堆了厚厚一摞子纸,“忙里偷闲,圆点遗憾。”
\u00A0\u00A0\u00A0\u00A0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戴春富对于通草花的热情却从来没有减退过,不论是兴盛还是衰落,对于自己的职业他一直看好。对于个人的名誉,对于个人奖杯,戴春富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只想做好手头的事情。他说:“做了一辈子的通草花,对通草有了感情。只要身体还硬朗,我就会一直把这行干下去!”
\u00A0\u00A0 戴春富认为,通草花要重新焕发生机,必须融入当下,融入时代
\u00A0\u00A0\u00A0 期待出现通草花创意产品
\u00A0\u00A0\u00A0记者:从事通草花制作技艺这么多年,其他地区也有通草艺术,您觉得扬州的通草花与其他地区的通草艺术相比,扬州通草花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通草花是扬州特产,在古代就曾煊赫一时。扬州通草花颜色鲜艳、形象逼真,被誉为“不谢之花”。扬州通草花的品种主要有头花、应时节令的寿桃、春花等。
\u00A0\u00A0\u00A0\u00A0清末京津一带流行一种粘贴在平板上的通草堆花,内容有花卉、人物、博古等,制作工序与通草花相近。如今,通草在南方主要用于制作通草画。相比较于其他的制作形式,扬州的通草花很富立体感,天生丽质,如鲜花般娇艳可爱,却又“永不凋谢”,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单花发展成造型逼真的盆景和挂屏,成为以假乱真、形象优美、超越自然、永不凋谢、雅俗共赏,而全国独树一帜的扬州通草花艺术特色。
\u00A0\u00A0\u00A0\u00A0记者:如今世面上各式各样的仿生花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您觉得扬州的通草花如何融入当下?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我了解到的情况,世面上一些永生花并不真的永生,也有一定的保存年限,而通草花如果保存得当,百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扬州通草花正是以艺术的手法充分展现各种花的美丽形态,以天然植物为材料,形神兼备、活色生香是它的艺术特性,给观者以恍如真花的视觉感受。\u00A0\u00A0
\u00A0\u00A0\u00A0\u00A0扬州通草花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因耗工大、成本高、价格贵,市场难以接受,加上现在各式各样价格品种的仿生花充实市场,给通草花销售带来极大困难。
\u00A0\u00A0\u00A0\u00A0让通草花重新焕发生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融入当下、融入时代。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之前也曾经想过要把通草花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但是对于通草花,我们觉得还是缺少一点创新创意的思路,期待出现通草花创意产品。
\u00A0\u00A0\u00A0\u00A0记者:这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这么多年过来,有过苦乐,有过酸甜,即使在技艺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放弃。有时我也会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自己挑选职业。17岁那年,因为家人让学做通草花,只好去学。但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是觉得丢不下了吧。对于通草花,随着沉浸的时间越长,自己似乎更有一种执念。
\u00A0\u00A0\u00A0\u00A0为了做好通草花,我也做了很多努力。虽说通草花未来要有所发展,需要包装和宣传,但我认为更在于传承人的精益求精。要想达到高超的境界,就要苦练,学习这门技艺,一定要有耐心,要静得下心来,要有做冷板凳的恒心。
\u00A0\u00A0\u00A0\u00A0记者:在您看来,扬州通草花的艺术传承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u00A0\u00A0\u00A0\u00A0戴春富:其实一切都靠人去做,从现在开始希望能有更多热爱通草花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在传承上口传心授,确保技艺不失传。
\u00A0\u00A0\u00A0\u00A0此外,是否撰写专业的扬州通草花制作史,这是通草花的基础。未来还希望能够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扬州通草花手工技艺课程;通过小学手工课,增加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