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未来教育家】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未来教育家】

未来家教育 

本文共5491字,阅读约需9分钟

北京十一学校开创的新型育人模式已广为人知,尤其是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之后,一直引领着学校变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家很想知道,十一学校的“学校转型”是否已经结束?2014年之后的十一学校又在想什么?做什么?

从2010年到2014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构建了新型育人模式的整体框架,包括一个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扁平化和分权为特点的学校治理结构。通过制定十一学校的章程,以学校“宪法”的形式把这样一种学校治理体系确立了下来。

十一学校的“学校转型”是转向更加关注个体,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慢慢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服务。这个转型是漫长而艰难的。把一个整体框架建起来很艰难,而要真正落到课堂,落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之中,就更不容易了,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十一学校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一直都试图破解这样一些东西。

我们提出了“学程”的概念,当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实现了一人一张课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已经有自己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跑道,那么他走进每一间教室,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时候,就会特别渴望在教室里、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不一样的学习路径。

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同样能被尊重和发展,能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优势。这一点对我们的挑战是很大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希望和前面可见的这个育人模式框架相统一,实现在教学实施这个领域里,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中,也是选择、唤醒和发现。

十一学校在对学程和学习路径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我们开发了近300门选择性的课程,接下来我们非常想弄清楚走在选课走班背景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路径是什么样的?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等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们调研了大量的学生个案,就是为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路径到底不同在哪里。

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路径都是不一样的,同一学生不同学科、同一学生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某一学科上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方法单一,所以当一个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有时会简单地归咎于他是不是不努力学习,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学生往往成绩非常好。我们还发现,同学们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他们会找班级微信群(同伴)、APP(互联网)和老师,但我们发现,找老师已经不是首选了。

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受班级界限的影响,同伴的影响也是重要方面。他不会的时候会主动地找同学去问,当他会了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助别的同学去解答。在同伴互助方面,我们很多学生自发组成了“学习合伙人”小组织,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擅长的学科进行分工,有难题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探讨。

这时候老师们在哪儿?我们可以从局部突进、顺应风格、规律迁移、跟踪链接、以环带链等方面进入。我们想从多种角度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并去了解我们到底从哪些方面给予他们帮助。比如说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顺序、学习激励、家庭对其的影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风格以及兴趣特长等方面。

我们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路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通过发现和甄别学生的不同学习路径,通过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和学习流程的分析研究,将学生是否喜爱学习、是否会学习从表面深入到实质,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习路径的研究,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看得见,打开他们学习的黑箱,发现学习的密码。

在研究学生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十一学校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在哪里?

当我们清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接下来我们的第二步就是要考虑怎样去帮助学生,我们就要在工具、策略、方法方面进行研究,要为学生提供工具、模型和脚手架。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课堂教学“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为什么“一放就乱”,就没有效率?

就是因为学生在攀登台阶的时候没有脚手架,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时候没有工具,所以效率大大降低。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在某一些学科,某一些学习能力,某一些具体能力和知识学习培养的过程中能给老师包括学生提供这样一些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和研发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脚手架,从而培养学生所需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英语学科的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对各种不同“工具”的使用,比如基于线上的盒子鱼平台、微信等即时交流APP等“平台工具”,打开了听说学习的新模式;比如各种有趣有料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不服来cut、photo、tell、bite”等系列“活动工具”助力教学;比如创设生活化情境及引发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的“情境工具”;比如开发的各种小而有用的“搭台阶工具”:口语评价细分表、阅读脉络表、“边读边写”写作提示表、初中英语写作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案、诊断中的错题分析记录、进入初三后英语学习的打开方式等。

这些工具给学生们搭建了平台和脚手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陌生而高大上的知识有了工具的助力后,变得“平易近人”,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英语核心素养。

再比如,我们的数学学科老师们使用思维导图、阶梯化问题设计、利用基本图形培养几何直观、个性化“极课”错题本分析三步走、学习策略图等很多“小工具”,这些都是老师们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及老师们的教学痛点,通过平时课下不断学习、团队研讨,进而研发出的有效工具。这些工具让学生有抓手,尽可能达到短时间内寻找最优解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十一学校是如何将技术和网络纳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的?

十一学校从2014年就提出“学生自带智能手机等设备进教室”的要求,他们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到现在已经可以合理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被用于学习,学生们能够娴熟地使用各种网上方式学习。

我们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的全覆盖,学生随时随地都可快捷地使用网络。网络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我们在教学上也广泛开展O2O教学的实践。

老师在进行O2O教学研究中发现,与传统教学的课上互动时间短、学生表达含蓄、课下的学习习惯难以观察等缺点相比,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教学特点是:师生互动时间长,从课上到课下,手段丰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愿意表达;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有利于老师解读学生。他们还探索了在同一间科学教室、同一个课表时间,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在线上,学生借力互联网资源进行自研自学;在线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验、教师进行辅导相结合。

通过设立学科技术助理,让青年教师帮助网络技术薄弱的老师,提供技术支持与各种服务。同时,大力推进学校的大平台建设,尽可能满足更多的需求。通过技术助力课堂的实践,我们几乎每个学科都能够通过O2O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除了网上资源丰富的英语外,我们的历史课开发历史游戏APP,能够进行线上自习与讨论;物理和化学课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可以传到网上,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数学课可以在数学软件的帮助下进行复杂图形构建和数学建模;语文课的阅读与写作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与交流……

将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转变为我们的学习资源,借助O2O资源互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更好地推动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

为什么学习资源的建设那么重要?该如何突破?

构建学习资源确实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困难问题。我们不能让学生带设备来了,只能到网上搜索个百度就完了,资源是无边无际的,不能让孩子们漫无边际地去找那些东西吧,一个学习内容,我们要搜多少页百度页面才能找到适合的内容?在日常学习中没有必要那样去学习。

知识是海量的,知识的学习要升级,要扣住核心知识,利用核心知识去更好解决问题。就像老师现在讲课一样,课时总是不够,能讲得完吗?永远都感觉讲不完。东西太多了,哪个学科也讲不完,就看你要讲什么,讲这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就可以了。更多的内容要根据需要,让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构建和整合与各种学习需求相对应的资源。这几年我们曾在试点年级进行资源建设,现在看我们要从学校层面开始着手。其实,也不必从头开始做,有些国家早就已经开始做了,有非常丰富的、成形的资源。国外的资源很多都是相关的公司和机构开发的。现在都有了不少现成的东西,很多就不需要我们自己再费力去开发了。

我们在教学案例研究上的总结很多,但是不容易在老师们中去推广,而资源整合就可以广为所用,把老师从繁重备课中解脱出来。我们现在遇到的症结是:老师要去备课、研发,要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还要参与到管理中去,老师们忙不过来。老师们觉得备课时间都不太充裕。如果资源问题解决了,就不需要太多的备课时间了。

最近考察美国学校的那些资源真是细到了教师上手就能进行教学的程度,不再需要老师花太多时间去找这些东西,各种各样的资源只要你去选择和利用就可以。原来我们说集体教研是中国的教学特色,我们就会猜想,难道美国学校不进行教研吗?现在发现,原来他们的第三方机构已经把那些东西都研究出来做好了,通过这个抓手也就把许多问题解开了。

我们可以做好资源整合,从标准到资源都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开始做起。我们要做的是去开发他们没有的东西。

无论是学生学习路径研究,还是为学生提供工具、模型和脚手架,以及O2O资源建设,我们最终是希望学生的学习实现怎样的改变呢?

要实现整个教育教学形态的转变,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个别化学习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如果我们不寻求改变,就无法让学生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和素养。

我们提出过“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这是我们的研究理念和口号,而学习路径研究,以及提供学习支架和工具、脚手架,都是具体的研究实践,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学习提供广阔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他们的学习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找到差异,进而实现个别化学习,“为每个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想要实现的就是个别化的教育。

我们的教学实行小班化,个别化学习就有可能得到实现了。以前没有小班化想要实现个别化也很难做到。小班化后老师们开始尝试,尝试后发现只是小班还不行,于是又有了教室分区的实践,在我们的初中,一些学科教室有里自主学习区、小组合作区、DIY区等不同区域,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也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资源。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变为为每一个学生进行的教育,当然做到“一对一”是很难的,可以先是“每一类”学生,再到每类学生的“每一个”,即使以后达到个别化教育的理想状态,仍然还是有“每一类”的存在,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绝对的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再去针对个别的。“类”中有“个”,“个”中有“类”。

大家容易对个别化有误解,因为最早提个别化是指对那些特殊的孩子给予关注,比如智力上的、身体上的,关注学生中两头的比较多,即拔尖学生和落后跟不上的学生,这是传统的个别化辅导的含义。而大班五六十个学生想做到都关注也是做不到的。

不是“一对一”才叫个别化,个别化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对一个,认为“一对一”是老师必须在场才叫“一对一”,个别化学习实现的路径有很多,更多时候是老师不在场时也能实现,更多的个别化学习可能是老师不在场的,但是需要老师去一个一个地去关注。个别化学习也是内化了自主学习的,不是那种灌输式和传输式的学习。

当然,个别化学习的实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要素?

有,这就是学习目标。我们接下来的方向是在标准、目标和资源上同时推进,我们把目标看得更加重要,必须明晰目标,因为后面的一切内容都将是基于目标的。

基于标准、目标、资源,我们能够提供一套东西给学生,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的进度,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过程、结果都不一样了。确定好各层目标,确保学习资源作用在他们身上,就有实现个别化学习的可能。

标准就是国家的课程标准,基于这个标准我们要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可以细化的,细化之后还是可以分层级的,学生可以逐级地进行选择。

为什么要分层级呢?举个例子,我们数学高阶课程的潘国双老师说,即使是在数学同一高层次的学生,他班里16个学生都可分为16个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层,虽然16个学生整体上看是同一个高端数学班的,但是细细分析发现还是16个不同的层。如同放大镜,看我们放大多少倍,倍数少,学生们的分层分类层级就少,放大更多倍数,发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仍可以看千差万别的不同层次。

因此,在同一个目标下我们有不同的等级,比如做到什么程度是一般级,什么程度是较高级,什么程度是优秀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确定他的目标,比如说我没有那个水准,我为什么要去选那个最高级呢,我选了学习就会异常吃力,不适合我。而细化的目标背后都有配套的相应资源,如果我是适合第二级的,那我就有和这一级配套的资源,老师就有和这一级目标配套的教学方式。

同一标准,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成果,最后的诊断标准也是基于不同目标的。它一定要有可见的东西。有这个东西我们才知道学生达到目标了,在原来目标基础上可以升到上一个目标了。不同的学习诊断和评价也要有,资源后面一定要有一个诊断评价,目标要可测可评。

我们知道,这个工程量是非常浩大的,内容也是很复杂的,但是,这已经是到了学习最核心的地方,也挑战了学科最核心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基于标准的学习。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中国好课堂探源

论教育家成长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杨念鲁:令人瞩目的探路工程

未来教育家|顺应探究天性,引发深度学习

观点|刘彭芝: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

观点|刘可钦:做好老师,竟要付出一生的心血和智慧!

深度 | 关注人,教育会走得更远!

深度 |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观点|叶圣陶:教育之于人生到底有何作用?

未来教育家|教育家应具备的素质

未来教育家|贾汉娜? 海斯:真正的教育,超越教室墙壁

未来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观点 | 张志勇:呼唤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家情怀

《未来教育家》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12年教师节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是国内第一份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更是国家教育部新闻宣传的一份新生力量。2012年,荣获“中国好教育影响力媒体奖”,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好新闻二等奖”。

一、通过当地报刊局订阅

邮发代号:80-57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1633室,《未来教育家》编辑部,邮编:100082。

三、通过网上银行汇款

开户名:中国教育学会;

开户行地址: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网银汇款请备注“未来教育家”字样。

(《未来教育家》杂志二维码)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