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JIA的LOGO让各大媒体猜测小米要做智能化的MUJI,但是相对于MUJI,小米成为智能化的宜家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自从小米手机销量不达预期、市场份额下降以来,各种唱衰小米的声音从未间断过,小米的转型也一次次的被媒体渲染。而随着米家品牌的成立,关于小米要做
的战略也不止一次的被媒体夸大。
当然,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小米自打出生以来,就自带“行业革命”光环,小米是否能在“行业革命”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从各个行业给我们带来变革,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其他行业的“觉醒”,留给小米革命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根据小米现有的智能产品看来,小米转型的方向确实是以智能家居,但是小米的转型如果停留在智能家居的层面,毫无疑问会陷入手机业务被“围剿”的同样困境。所以进入服务行业这个具有更大生存空间的领域才是正确的道路,或许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或者智能家居顾问才是小米的未来。
随着小米在手机市场的优势越来越弱,转型已刻不容缓。
首先小米手机缺少核心技术,现在做手机就像电脑一样,都是对购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组装,稍微有点实力的公司都能做到,很难建立竞争壁垒。小米手机不像拥有核心技术的苹果、谷歌,可以将自家的IOS系统、Android系统应用到其他领域,扩大应用场景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手机行业已经变成了一片红海,华为、VIVO、OPPO、乐视、魅族、联想、360等厂商的介入,使得手机的价格一再下调,行业的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小米再靠以往的粉丝经济经营模式已然生存不下去了,再不转型,就算没有黑莓惨,也不会好到哪去,有可能会走联想电脑、电视行业的老路。
再则,手机行业正在呈现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正在缩小,已经符合德鲁克所讲公司要彻底放弃的三种情况之一:某种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仍旧有几年好日子可过”。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和稳定,随着各大公司对性价比的追求,配置的升高,用户对手机的更换周期会呈现从长到短再到长的类U型变化,虽然变长后的周期没有一开始长,但是足以对手机市场的销量造成影响;同时,人口变化也会对手机的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新的需求循环已经开始慢慢形成,好日子确实剩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