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无疑是最成功的小创客之一,他在2015年成为了英特尔最年轻的实习生。所谓“创客”(Mak-er),他们身兼作品的创意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多重角色,在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他们就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然而,像Joey这样独特但极具创造力的孩子在国内常常被贴上“淘气鬼”、”“不听话”、“不合群”的标签,他们那些深藏内心的热情、专注和创造力被传统式教育一笔抹杀;其实,只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舞台,他们就能像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
最近,国内一群玩创意、爱科技的小创客就找到了这样一个舞台,他们成功挑战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群孩子有不拘一格创造力,“亲密战友”“般的合作精神,还能用英语亲自与外国设计师沟通,一起创造出世界最大的3D打印未来城市。这一壮举发生在第五届“瑞思杯”上。“瑞思杯”是由瑞思学科英语主办,致力于培养演讲演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青少年英语项目应用能力大赛,本届瑞思杯的主题是“青少年创想家Young Creator”,以寻找“小创客”、孵化创造力为目标,孩子们将围绕教育、运输及交通、社交生活、健康、艺术设计五大领域进行调研、发表演讲、完成项目。看到孩子们主动放弃电玩游戏和娱乐节目,把时间投入到“创客”式的研究实践中,家长们充满期待,因为这或许是家长们第一次听到孩子对世界的思考,如此新颖的与孩子沟通,也让更多家长对瑞思五花八门的课程乃至相应的瑞思学科英语收费标准充满期待。
不知不觉中,五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了,经过初赛、复赛和区域赛的层层选拔,瑞思杯进入到了最后的总决赛,全国30强选手分为五大战队集结完毕,小编也被邀请到总决赛的排练场,对青少年创客们进行深度探访。
洋洋,6岁,Prek-K阶段
一年前,5岁的洋洋参加了瑞思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接到这个消息的洋洋妈妈喜忧参半,喜的是洋洋获得了这难得的机会,忧的是洋洋此前从未离开过妈妈的怀抱,连吃饭穿衣都需要家长督促,更不要说离开家一个周的时间了。
洋洋妈妈满心忧虑,按照瑞思学科英语的收费标准,洋洋的培训费用并不高,洋洋就像温室的花朵,离开家人的照料,一个人能行吗?
但参加完培训的洋洋却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回来之后感觉她一下子长大了,曾经吃饭都需要监督,现在变得特别自立,不仅体现在心智上,还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让我十分惊喜!”洋洋妈妈告诉我们。
然而洋洋的蜕变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今年的比赛中,洋洋选择了机器人的话题参赛,自己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在众多评委和家长面前用英语演讲展示,让人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自己做到的事情。
然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紧张的情绪,洋洋在预赛中的表现不甚理想。但这并没有打击洋洋的信心,她在瑞思的老师Nancy在了解到情况后,也主动在自己休假时间帮洋洋准备复赛。在Nancy的辅导和支持下,洋洋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最终晋级全国30强。
从“温室花朵”到“小小创客”,Shirly变身成为冉冉升起的小明星。
童童,10岁,S4+阶段
童童是瑞思的老学员,和中国填鸭式教育产出的无主见、无思想、唯唯诺诺的孩子截然不同,她对所有事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认为学校教得太落后而且太过基础,简单的“How are You, Jack”对话自己早就烂熟于心。
童童的言谈举止充满着“‘迷之自信”。就连报名参加比赛都是童童自己拿的主意,从报名参赛到课题选定,从材料收集到制作演示模型,都是她一个人应对解决,坚持不向父母和老师求助。
童童参加比赛的课题更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基础对话的范畴,并最终选择了聚焦如何解决垃圾食品的危害,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可思考,为自己的演讲主题创建了完整且经得起
推敲的框架。童童的父母告诉Professor,她从小就非常自立,非常沉浸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不把作业当负担,而是去享受。
从自立到更加自立,小小创客童童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甄甄,13岁,S4+阶段
说起甄甄的改变,妈妈满心欢喜。
小时候,甄甄就是个非常活泼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着很大的兴趣,打游戏,看电视……唯独不喜欢学习,着实让父母和老师头疼不已。
但加入瑞思以后,甄甄的改变每天都能看得见。现在升入初中的甄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英语学习更是游刃有余。不同于受尽填鸭式教学而抗拒学习英语的心态,甄甄无比期待每周六4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也非常享受和外教之间的交流,虽然学习的东西越来越有难度,但甄甄丝毫不会怯场和退缩。
甄甄告诉小编:“我觉得瑞思对我最大的帮助,不是在我英语水平有了怎样的提高,而更在于老师们言传身教给我们的一种实践的能力,把课本中学到的单词、句子活学活用用到生活里来,大胆的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忽略了实践应用,语言学习就没有乐趣和意义了。”
从“熊孩子”到“别人家的孩子”,从淘气大王到小小创客,蜕变只需要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舞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懂得“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昔有孟母三迁,今人苦心择校,只为找到最理想的环境,将孩子引入良性循环。然而,踏破名校的门槛家长们任然忧心忡忡,因为传统学校教育只负责传授知识,却无法满足家长们养成孩子创造力、实践力、交际力的诉求。
1974年,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Torrance.E.P)在佐治亚州克拉克高中推进了一项名为“未来问题解决计划”来问题解决计,学生们针对关于未来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从1999年到2011年,参与FPSP项目的美国学生讨论了遗传工程、纳米技术、商业犯罪、太空垃圾和遗产保护等广泛话题。托伦斯的FPSP项目改变当时青少年整体创造力水平下降和缺乏未来意识的状况,他的创造力培育模式也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推崇。
致力于培育少年儿童综合能力的“瑞思杯”采鉴了国际教育成功经验,比赛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上,参加比赛的孩子还需要在演讲、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环节中讨论未来社会的核心话题,并参加美式课堂中通行的的Debate(辩论竞赛)、Group Project(小组研修计划)、Presentation(演讲会)等训练模式。
: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华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