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潜入江底 宛如游龙” 自驾体验南昌红谷隧道通车后过江怎么走
人民网南昌1月11日电 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团承建、中铁隧道集团施工的江西省首座越江市政隧道——红谷隧道主线全长2650米,过江沉管段长1329米,隧道采用快速过江,水下立交,多点疏散,东西贯通的设计。今年6月份通车后,假设家住在老城区的小李从中山西路出发前往红谷滩新城,沿途会经过哪些重要节点?
首先,他要考虑怎么进入隧道出入口的匝道,隧道在中山西路设有一对出入口,小李从中山西路的入口驶入隧道匝道,车速控制在30千米每小时,途径720米,到达红谷隧道过江段。过江段双向六车道,时速50千米每小时,小李可得注意不要超速。
隧道里面限高4.5米,限重55吨,为了保证隧道安全,通车后严禁托载易燃易爆品车辆驶入。此时小李可驾驶车辆在灯火通明的江底前行。那么车辆行驶建在江底里的通道是否安全?漏水保障如何?据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红谷隧道项目副经理万超介绍,红谷隧道的防水工程采用国内进口的止水带,每个接口采用双道防水,而每一节通道在预制过程中采用抗渗混凝土,结构本身具有抗渗功能,但是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漏水,在预制过程中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分段浇筑,使管段穿上了“雨衣”。因此,红谷隧道的防水工作是两道以上防水,且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完全是安全可靠的。
在隧道行驶碰到突降大雨、隧道积水怎么办?据了解,为了防止隧道积水,将在进出隧道口设置横截沟,及时将水排至两侧的排水泵房,在隧道内部增设了泵房,排水泵由液限仪自动开启。如果水量超过设计标准,将启动应急预案,加泵排水,确保隧道内正常行驶。
隧道内安全吗?隧道沉管会不会受船只“触礁”或抛锚而产生危险?“红谷隧道抗震烈度为7级,在南昌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市民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万超说。
此外,假设隧道发生交通事故,隧道内一共设置了26处疏散通道和一个可容纳471人的应急避难大厅。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可通过避难大厅的爬梯快速到达地面,据介绍,爬梯25米的高度,相当于8层楼高。
如果隧道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市民可以通过隧道内的横向疏散通道去旁边的管段内。在隧道的东岸位置,红谷隧道设置了应急避难大厅,市民可以从隧道内进入设备管理房再逃离至地面。如此看来,红谷隧道虽是水下工程,但处处有保障。
3分钟后,在隧道行驶的小李已经穿越完江底,之后小李会在红谷中大道“浮出”水面,然后进入红谷滩区。
据了解,水下立交设计可充分节约岸上用地,又可实现在隧道内及时引导和分流车辆。隧道完成施工后将会在每条匝道分流处设置交通指示标志,引导车辆快速到达岸上。隧道分别在沿江中大道南侧、北侧各设一道出入口,中山西路设一对出入口,朝阳洲中路设一出口,实现三进四出,路网衔接。这样一来市民在采用红谷隧道过江时可以根据自己出行要求选择出入口,以免造成隧道内的拥挤。而住在红谷滩地区的居民进入隧道主要从红谷中大道的入口,再根据目的地来选择出口。
2016年8月31日红谷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完成沉放安装,11月份隧道完成水下接头工作,实现了隧道全线贯通。“隧道贯通主要是水下最终施工这块难度较大点,因为2.5米的接头完全在水中,初期完全靠潜水员在水下进行摸排、无论是赣江水下能见度、还是水流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万超介绍。目前红谷隧道正在对隧道内进行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工程等施工作业。令人惊喜的是,根据目前的施工进度,隧道将于今年6月份具备通车条件,届时三分钟过江将成为现实。
红谷隧道的建成,将开辟一条新的过赣江通道,机动车可以实现3分钟快速穿越赣江,将大大缓解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的过江交通压力,能够减少南昌大桥约30%的交通压力,对八一大桥能够减少约11%的交通压力,对朝阳大桥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构建赣江两岸的新旧城区经济圈、助推红谷滩CBD中心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给南昌经济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有力促进南昌市实现“沿江而下,双城夹江”的城市格局,大大提升南昌新城“国际花园”的城市形象。
最大程度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南昌红谷隧道采用沉管法修建,与修建跨江大桥相比,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避免对赣江两岸旅游观光带的破坏,尤其是减少对赣江东岸滕王阁国家景观区的“压迫”,有效保护了国家文物的原始风貌。同时,与盾构法隧道及跨江大桥法相比,减少了对城市核心地段建筑物的拆迁及改移,有效节约了建设用地,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秦海峰 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