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中部大瑶山麓,北回归线附近,有一座颇具韵味的千年古郡――来宾市象州县。这里世代种植水稻,据宋朝《舆地纪胜》记载:象州“民富鱼稻……多膏腴之田,长腰玉粒,为南方之最,旁郡亦多取给焉”,象州稻米久负盛名。
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通过“农业产业化,粮食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既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确保农民增收。
每年深秋时节,象州大地,稻浪翻滚,稻花飘香。
从12月初开始,象州县寺村镇白石村郑学友一家比之前忙碌了,打扫庭院,刷洗模具,挑选大米,备足配料。
其实,忙碌的不仅仅是郑学友一家。
走进白石村,远远就能听到各家庭院里传来噼噼啪啪的响声,远远就能闻到触及味蕾的米饼香气,一年一度的传统工艺――手工米饼加工迎来了生产高峰。
“米饼乡贤”的致富经
“韦师傅,来来来,我家的米饼刚刚做出来,你尝尝……”正在白石村巡查线路的象州供电公司韦立权被“五婶”赖翠和兴冲冲地喊到家里来。
白石村素有手工制作米饼的传统,以前都是逢年过节做的小吃,把大米打粉压模而成。五婶是个麻利的人,刚嫁到白石村那会儿,生活比较拮据,于是她就制作米饼挑到县城卖,补贴家用。
“那个时候很难,小打小闹,挣不了几个钱……”提起米饼的渊源,五婶快言快语,“这几年,搞乡村旅游,我们的米饼销量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原来,白石村正是“两粤宗师”――清代经学家郑小谷的故居所在地,近年来,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截止今年11月底,白石村接待的游客已超过10万人。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农家乐,米饼就成了游客们青睐的土特产。
五婶做的米饼选材地道、软糯香甜,格外畅销。她还不断改进工艺,一改以往单一的米饼模样,别出心裁地将米饼制作成各种花样,游客们还可以现场DIY制作自己想要的图案,比如象棋、小动物等等,还接受客户的“私人订制”,五婶还把米饼的新工艺和大伙分享。
现在做的米饼,不仅仅有游客上门买,还有外来的订单。如今白石村80%的农户制售米饼,全村年产米饼10多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
“现在旺季每天我都会接到两百多斤的订单……”五婶说,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几个人帮忙,“以前想都不敢想。”
做米饼得先把米打成粉,可是几年前,白石村只有一户人家有打粉机,要做米饼得早早的去排队。“后来进行了农网改造,各家都有了打粉机……我今年都换代了,5月份我家里就装了三相电,换了个更大的机器,现在方便多了,想做多少饼就打多少粉……”五婶笑着,滔滔不绝。
依托乡村旅游,搞起农家乐,做起小米饼,白石村开门迎客,足不出户,几年间变了样。五婶的米饼不仅做得好还做出了特色,被当地政府评为“白石小谷优质米饼户”,被村民推选为“米饼乡贤”。
如今,郑小谷雕像、古色古香的诗廊、劝学壁、乡贤画廊,与村里一座座新盖的新楼房,新增容的变压器和升级改造的线路相映成趣。
“这几年大伙都建了新房,又买了小车,你看郑学友他们,刚买的新车……”五婶如数家珍。从传统工艺,变成白石村的金字招牌,米饼让大家都富了起来。
问及米饼致富的“秘笈”时,五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讲信用啦,我们做的饼,稻谷是自己种的,加工过程都是看得见的,说一不二,健康食品,放心消费……这个倒是跟你们一样,我去报装用电,说三天就三天,就给我装好了……”
“富硒理事”的“金算盘”
离五婶家往东不到10公里的地方,有个寺村镇富硒农业合作社,“富硒理事”李承志正忙活着,汽车声、机器声响成一片,他们正准备把秋收的稻谷拉到加工厂。
“我们家有10亩稻田,以前种稻子,辛辛苦苦不说,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万把块钱……”李承志是个精打细算的人。
不甘落后的他,前年找来两位合伙人,成立了合作社,承包了50亩农田,分别种上了黑米、红米等优质大米。
李承志合作社的50亩稻田,从年初的大棚育秧到盛夏的插播抢种,从平时的保水壮苗到最后的收割、稻谷烘干、打米机加工,大都实现了电气化和机械化。
“50亩稻田产粮3万6千多斤,除掉各类开支,净赚16万块,去年我们每人分得5万多块……”小试牛刀,李承志他们的富硒农业合作社就尝到了甜头,“今年我们的富硒稻米,早早地都被定购完了……”
李承志说,他们种植的硒锶紫红米还获得了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的称号。
“如果没有电力保障,别说得金奖,我们今年的收成可就险了……”
原来,今年秋季象州大旱,正值稻穗灌浆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候稻田缺水,将直接影响晚稻的收成,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全面失收。
正当李承志他们三个合伙人为抗旱保稻一筹莫展时,象州供电公司服务队主动上门,为他们拉线路保秋灌,解了燃眉之急。
“那段时间,天天看到供电所的人在田间围着线路忙活,他们把主干线都拉到我们田边,很方便……”李承志比划着,“幸亏及时有电抽水灌浆,不然的话,别说赚钱,真担心把老本都赔了!”
尽管今年秋季大旱,象州县水稻生产还是一个丰收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5.3万亩,总产量19.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象州红米还被定为国家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现在电力有保障,我们种田人就像有了‘护身符’,以前是‘望天田’,现在变成了‘保水田’,如今,穿着皮鞋种懒田,种田不看老天脸,哈哈哈……”李承志爽朗地笑着。
“明年我们打算从50亩增加到300亩……”作为合作社理事,李承志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龙头企业”的新规划
同样紧锣密鼓做着明年计划的,还有象州太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章桂。
“今年我们生产的富硒米,每斤能卖6到8元,供不应求,有机米每斤最高还能卖到26元。我们不愁设备生产能力,也不愁用电问题,只担心原料供应不足……”
太粮米业10年前就落户象州,是目前象州县内最大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近几年又先后有三和米业、金源米业等一批企业进驻象州,全县的粮食流通销售和加工转化格局不断变化。于是,太粮米业公司几年前就开始,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在订单农业上做文章。
在太粮米业公司,这里仓储、烘干、加工设备一应俱全,走进在大米加工车间,机器隆隆作响,可是看到的工人并不多。原来,他们采用了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大米加工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线采用三砂三抛双色选工艺,每年可生产优质大米10万吨,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正顺着生产线,流向下一个环节。
在成品包装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新的生产线进行最后的调试。这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对精装大米成品进行分类叠包堆放。
“现在是生产高峰期,我们每天都是24小时不间断,开足马力生产大米。”周章桂的喜悦溢于言表,“我们生产的优质大米,大多销往粤港澳地区……”
“所以今年我们的稻谷收购价格,是整个广西是最高的……”周章桂说,太粮米业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后,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优质优价,鼓励当地农民种植优质稻米。除此之外,他们还与农民合作在象州县百丈乡建立了2500亩有机米种植基地。
有机米种植基地的农民群众只管种植有机稻谷,做好田间管理,太粮米业公司负责市场销售,推广品牌,目前他们公司自主创建的象州有机米品牌,在市场上以质量取胜,逐渐打出名气,在广州、深圳等地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而且价格还有增长空间。
“我们进行优质大米加工,进口设备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特别高,如果电压过低或者有波动,设备运转不顺畅,生产出来的米粒均匀度不好,价格就会大打折扣……”
象州供电公司寺村供电所所长梁益访说,为了解决大米加工企业的用电稳定性方面的忧虑,象州供电公司不断升级改造当地的电网,更换了大线径的导线和大容量的变压器,还创新了服务方式,推出客户经理制,安排专人对接大米加工企业,解决客户的用电难题。
“我们开机10年了,用电方面从来没有任何问题……”说到用电服务,周章桂禁不住赞叹道。
上市公司的“小目标”
“听说宝城公司已经上市了,螺蛳粉就要走出国门了!”象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覃海格高兴地跟同事说着,随即马不停蹄地赶往螺蛳粉厂。
广西宝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螺蛳粉厂位于广西象州县石龙镇工业园区,毗邻柳江河畔与柳武高速公路入口,水运与陆运交通便利。行走在整洁的厂区内,一股螺蛳粉调料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
走进办公大楼,“柳州市首届袋装螺蛳粉大赛最佳风味奖”的牌匾赫然映入眼帘。
“老覃,那么快就赶过来,辛苦你们了……”老板禹建发对上门服务的覃海格一见如故。
提起公司老板禹建发创业经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1995年,而立之年的禹建发怀揣8000元,与妻子从老家湖南邵阳来到广西柳州市,子承父业做起了粉蒸肉调味品。他经过20年打拼,从夫妻“二人转”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目前广西最大的袋装螺蛳粉生产厂家,而且成了象州县第一个上市公司。
在宝城公司螺蛳粉厂生产车间,全自动米粉生产线、全自动粉碎机等先进生产设备一路排开,袋装螺蛳粉和30多种食品调料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气呵成,工人们正忙碌地加工螺蛳粉。
“我们这里现在是用电高峰,听生产车间主管说,配电房那边有一台设备有点故障,又得麻烦你了……”
二话没说,覃海格和一同过来的同事直奔配电房,仔细检查了低压出线和配电柜,很快就排除了故障。紧接着,他们还对配电房内的其它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
“上次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感谢你们,现在又辛苦你们了……”禹建发说起了前不久的一件事。
今年9月初,象州公司根据计划检修安排,宝城公司螺蛳粉厂所在的片区需要停电,由于当时禹建发更换手机号码,一时联系不上。大客户经理覃海格下班后骑着摩托车,几经周转把停电信息告知了他。当时,禹建发刚接到广东老板的订单,正打算第二天起全线开工。
“幸亏及时收到你们的停电信息,不然我的生产线全面开工,中途停电可就亏大了!”
禹建发说,宝城公司已经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了,袋装螺蛳粉就要出口东南亚国家,市场将会越做越大,用电量也会越来越多,变压器也准备增容。
“呵呵,不敢跟王健林比,但是,我们也有‘小目标’,年产一亿包速食米粉现在已经不成问题,年产值超过1.2亿元以上,呵呵……”禹建发笑着说。(莫范 黄柳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当年南宋诗人辛弃疾笔下的丰年。
如今“桂中粮仓”广西象州的丰年,更多的是欢声一片。
不必说“米饼乡贤”兴冲冲的喊声,“富硒理事”爽朗的笑声,也不必说龙头企业总经理的赞叹声,上市公司老板的感谢声,单是太粮米业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远远就能听得见的白石村手工制作米饼的噼啪声,就能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令人浮想联翩,恰如一曲奏着各种和声的交响盛宴。
丰年,象州大地欢声一片。稻花飘香,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个丰年。不断深植“以客为尊、和谐共赢”的服务理念,不断扩大的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的服务触角,我们把线路架到田边,把服务送到客户身边。用行动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我们把供电服务做得更细微,做得更贴心,客户赶忙生产,我们帮忙维护巡线。把服务做到地头田间,把服务做到客户心间,我们就能把服务做出售电量不断增长的空间,成就我们的丰年。
点点滴滴,看似平凡,服务客户,还需要我们做得更多,想得更远,思考得更全面。供电服务好不好,客户心中有杆秤,眼睛看得见。“诚信、服务、和谐、创新”,需要我们不断去开拓,不断去探索,不断用心去实践。
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
市场在改变,我们的服务观念也要不断转变,服务细节更要随机应变。
只有不断努力,从渐变到嬗变,即使再低迷,纵然再困难,局面也会改变。只有不断努力,丰年不仅仅是期盼,听取的也不仅仅是蛙声一片,更是欢声一片。
(责编:李晓玲、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