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的公民參與新政中,最能讓民眾直接參與的就是i-Voting和參與式預算。不過,除了選出勞動局長賴香伶、社子島開發方案,其他世大運吉祥物、十二區燈節投票,以及12月底將開始「交六廣場命名」,i-Voting格局越做越小、逐漸走調,北市研考會主委曲兆祥也表示,i-Voting以後只作「決策參考」。
柯文哲首創要以i-Voting讓民眾投票「決定」公共事務,甚至包括小內閣局長。但實際上,柯上任至今僅執行過11案,除了「台北市立圖書館公用電腦是否禁止玩遊戲」、「社子島開發」與「大安區住民大會提案」屬於決策參考型i-Voting,其餘活動不是民意調查就是炒熱活動氣氛。
過去2年的i-Voting越做越「雜」,曲兆祥也表示,今年已與學者、公參委員討論,把i-Voting從提案到投票的程序訂得更完整,但也定調以後只限於「公共政策討論」使用,換言之,就是作為「決策參考」,也不會再輕易用於命名、花燈票選等活動上。
至於北市府力推參與式預算,今年共通過66案,其中由各區提出的63案分散在各局處,共6237萬也已送議會審查。但日前也遭議員質疑,公民提案最終送到議會,如果議會覺得有問題砍了公民提案預算,是否變成「民代反對民意」?並暫擱民政局編列的參與式預算執行費600萬元。 台北市民政局對此表示,整個制度流程都會在公參會檢討,不過因預算暫擱,目前對明年是否能執行參與式預算的工作坊、住民大會等流程都無法排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