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文:中国“乔丹”输了官司在中国仍有市场
楚天金报讯 图为:倪振年
8日上午,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与中国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乔丹体育)之间的商标争议行政纠纷10件系列案件,得到了最高法的公开宣判:虽拥有“乔丹”商标已多年,但乔丹体育仍被最高法认定乃“主观恶意注册”。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乔丹”商标争夺中,“飞人”迈克尔·乔丹获得胜利。
乔丹体育商标主形象是美国篮球明星乔丹跃起扣篮,在中国以廉价运动鞋占据了相当大的农村市场,据媒体报道,其2010年销售收入达29.1亿元,并于2011年底过会,谋求上市。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NBA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无任何关联,乔丹体育2000年成立于福建晋江,非耐克旗下品牌。乔丹体育是如何成功的?他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此次法院判决对其又会带来何种影响?
英雄莫问出处第一桶金发家于垃圾场
谈起乔丹体育的诞生经历,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振年如数家珍。
“谁站在我最初的那个位置,都不会比我差。”倪振年说的并不夸张,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可以说“有点穷”——没钱没权,房子是拥挤的,车是两个轮子的。
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便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卖鲜花、水果以贴补家用。边读边商伴随着他整个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也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培养起经商的意识。
言至此时,倪振年故意卖起了关子,反问道“你知道我怎么理解‘经商意识’这四个字吗?”
“一毛钱买入,两毛钱卖出。简单得很。”在旁人的笑声中,倪振年显然陷入了对童年艰苦岁月的回忆。每年春节放寒假,同学们都忙着玩,他却去买红纸,请学校门房老大爷写春联,再拿到街上去卖。
更有意思的是,少年时代的他甚至在当地做过一些摸奖活动。“这事就不多说了啊,这种‘原罪’要既往不咎”,倪振年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时,颇有感慨地引用了冯仑的那句“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倪振年的第一桶金发家于垃圾场。倪毫不避讳,不过他随后补充道,“我要强调一下,我不是捡垃圾的,而是卖牛仔裤的,仅仅是利用了垃圾场廉价的土地”。本金小,租不起服装市场的摊位,他却发现了紧邻服装市场旁的一片荒弃垃圾场。简单整治后,便成了他的“经营场所”。
依靠着勤快和信誉,渐渐一些客户愿意到他这个建在垃圾场上的铺位批货。“那时候,生意好时,一天能批出去七八百条裤子”,他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1998年,乔丹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具有品牌意识的倪振年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代理下乔丹在山东临沂的业务。
五年时间,倪振年开上了奔驰,住进了山东最好的别墅区。但在倪振年看来,似乎并未感受到多大的喜悦。这也注定了一场暴风雨的来袭。
得失之间见大智 放弃高收入转而为外企打工
年近三十的倪振年坐拥百万家产,回望自己十年间的致富之路,只不过是个二道贩子,靠倒腾东西赚个差价罢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如此?值此迷惑之际,倪振年收到了乔丹董事会的邀请,要其在运动鞋的基础上开拓乔丹的运动服装系列产品。
倪振年踌躇了良久。如何做对选择,倪振年自有一套理论。倪振年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对此他还专门做过研究。“我发现西方有一种更为成熟的理论是,把事件中各个要素用概率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每种选择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就能得以量化的计算”,然而这种决策法的缺陷一目了然,若非数学系高材生,想必知识水平一般的人难以得出结论。
“不用算,我的方法简单得很,通常做法不是写出各种选择所能‘得到’的东西吗,我的决策方式是写出各种选择所能‘失去’的东西”,倪振年强调道,虽是一得一失,智慧谋略可全在其中。
如果接受了乔丹公司的邀请,出任服装事业部总经理,那么他将失去的是“现在在山东当地的社会地位、轻松随意的工作时间以及高收入”,倪振年坦率地说,他受邀的年薪不过是他在山东时半个月所挣的钱。
如果维持现状,继续在山东做生意,“我将失去创新的勇气和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显然在“钱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倪振年看来,与高收入相比,后者的失去会让他更为痛心。
完成人生三级跳 不走寻常路打赢品牌广告大战
倪振年当年就是凭借着这种抉择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从牛仔裤批发商——乔丹代理商——乔丹厂商的人生三级跳。“我所提倡的这种特殊抉择法,总结起来就是避开了常人的‘趋利心理’,而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不去比较哪个选择得到的多,而是比较哪个选择失去的东西更轻一些”,倪振年说到此时,抿了一口茶,打趣道:“这可能也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在我看来,不管奢望什么,能痛苦少点就算不错了。”
2003年接受乔丹董事会的邀请后,倪振年便开始着手改造服装事业部门。第一年便创造了600%的业绩增长,其后几年的增长率也都没有低于300%。
2003年,非典的肆虐让很多企业开始担心经济的基本面,此时的倪振年却反其道而行,押宝加大生产力度。事实上,倪振年的这个决策在乔丹的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正是在把握住了“非典”过后体育品牌发展的良好契机,乔丹才有了如今年超过20亿的盘子。
金融危机前,福建的多数服装企业受到了冲击。倪振年却未见慌乱,他的底牌是手中所拥有的近10亿现金。“乔丹拥有如此多的现金,还要追溯到三年前”,那时的背景是,在奥运大战前,各个运动品牌厂商纷纷打起广告大战,一掷千金。此时的倪振年却在一番思付下,做出了“无广告战略”的重大秘密决策。
“如果打广告,我们将失去现金,有限的资源会更少投入产品与渠道;如果不打广告,我们可能会失去知名度”,倪振年意识到,在奥运前的广告大战中,观众势必会审美疲劳。“那么多运动品牌,哪家企业没打广告,谁也记不得”,说到此时,倪振年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相比于知名度,我更怕失去现金,所以最终选择了无广告战略”。
如今,在许多体育品牌陷入资金链危机的时候,乔丹反而斥资开始了一轮广告攻势,并花费数亿元建成了其在厦门的新总部基地。
乔丹赢了官司 乔丹体育生产经营仍不受影响
谈完了乔丹体育的创业经历,回到眼前,这场美国篮球明星与国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的商标权之争,最早还要追溯到4年前。
2012年10月,乔丹对乔丹体育注册的68件商标提出争议,认为争议商标的注册损害其姓名权,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撤销争议商标的申请,但未获批准。此后,乔丹相继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均被驳回。不甘心的“飞人”,又向最高法申请再审。去年,最高法已裁定其中58件商标的归属,剩余的10件商标到今年进行了审理。
然而,这次最高法宣判之后,绝大多数人关心的实际上是乔丹的体育用品,即其鞋、帽、服装等产品,这也是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此次却并不在审判之列。乔丹体育对此给出的回复是,“我司在该系列案件中取得了68件商标中65件的胜利,并且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中文、拼音和图形商标全部可以正常使用,生产经营并不会受到影响”。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鞠秦仪解释称,从全局来看,其实中国的乔丹体育胜诉,美国公司败诉了。“说成白话即是最高法给了美国的乔丹一个面子,让他们拿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安慰奖。而且,整个这一系列诉讼官司到此已经全部终结。”
业内认为,虽然最初,也许两者是有相关联的,但随着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乔丹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一位晋江当地的商人说,在乔丹体育公司所在的晋江陈埭,像这样的企业太具有“晋江特色”,“大多数是小企业,不少都在大浪淘沙里死掉了。做成乔丹这样有名的,也不太多。”她强调,乔丹不是一天出来的,而是累积了20多年。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企业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