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记者在给父亲奉茶。王伟摄
本报讯 记者张泉东报道 “爸爸,您喝茶”“妈妈,您辛苦了”……8月8日至10日,69名阳泉日报小记者分三批在开发区大益茶体验馆学茶艺、修茶道,亲手为父母冲泡、奉上一杯热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起源于神农氏时代,在唐朝达到鼎盛,在宋朝更是家喻户晓。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仅是鉴别茶的优劣,更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第一天的活动中,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市美术协会会员、大益职业茶道初阶茶道师王文勇缓缓道出“品茶”的真谛。
往日里活泼好动的小记者此刻全都变成“谦谦君子”和“娴静淑女”,一个个语不高声、笑不露齿,聆听着茶道师的讲解,密密麻麻地在采访本上记录着。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类型,具体又按形状分为饼茶、砖茶、沱茶三个类型。”台上老师讲得生动,台下小记者听得认真,小记者任一鸣更是小声重复着老师讲过的内容并记录在采访本上,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讲解结束,趁着茶艺师摆放茶具的间隙,小记者们有序地参观了大益茶体验馆。“咔嚓”,小记者王泽恺用相机记录下“茶坞”的模样,准备回家后给爸爸妈妈普及茶知识。眼看他人抢得画面,小记者孙然也不甘示弱,时而踮起脚尖、时而膝盖微屈,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在茶香四溢的展厅里,大家仿佛在古今穿梭,感受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回到座位,看着桌上摆放的盘、盏、勺、壶等茶具,小记者们猜测着它们的用途。原来,在喝普洱茶时,茶品、茶水、茶具,甚至如何冲泡都是有讲究的。
王文勇先拿取茶针,尽量保持垂直切割茶饼,以便让不同压制层里的茶叶都能取到。随后,他用热水把盖碗烫一遍,称之为“白鹤沐浴”,紧接着才将茶叶放入盖碗,用热水从高处向碗里注水洗茶,冲得茶叶直打转,这叫做“高山流水”。再看小记者们,一个个瞪大眼睛屏气凝神,注视着每一个动作。
“那咱们喝吧。”性急的小记者马始泽话音刚落,却被告知“洗茶的水是不能喝的。”倒掉洗茶水,王文勇第二次注入热水,把盖子盖好,又向盖碗外面浇了几次热水,才停下手里的动作。
“这下能喝了吧。”小记者张浩然闻到扑鼻的茶香,小声试探着问。
王文勇笑着介绍说,大益普洱茶压制非常紧密,第一二泡时,叶片不能完全舒展,因此头两泡的茶汤味道很淡,没有品饮价值。说着,他倒掉第二泡茶水,重新注入热水、过滤,然后快速地依次注入茶杯,称为“关公巡城”。
接过茶水,小记者李诗佳一饮而尽,却被王文勇判了“不合格”。原来,“品茶”需要将茶水慢慢地啜入口中,再缓缓地沁入喉中,把口腔各个味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茶香才能久久回味。听完介绍,李诗佳学着老师的模样小口品饮,细细体会。
相比于李诗佳对“品茶”的关注,小记者张雅馨对泡茶的名字更感兴趣。“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泡茶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名字。”张雅馨摊开手掌,一个个细心数着,洗杯叫白鹤沐浴、落茶叫观音入宫、冲茶叫悬壶高冲……
这边看完演示,那边小记者贾存辉学着老师的模样,颤颤巍巍地提起水壶,慢慢地把水注入盖碗,用右手食指按住茶盖,左手托起底托……刚才看着轻而易举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并没那么容易,他在感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体会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活动接近尾声,小记者们一双双小手托起杯托,拇指向上,其余手指放在杯托下,平稳端好置于眉间的高度,缓缓推出,奉给父母。父母从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中接过茶汤,或眼泛泪花、或满面笑容,浓浓的感恩之情溶于这一杯茶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