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福建日报】山里山外同样精彩

【福建日报】山里山外同样精彩

山里山外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乘闽宁协作的春风,一代西吉儿女跨越千山万水,在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的时代潮流中,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长征路——

  本报记者方炜杭 戴艳 梅郑璜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尽管从福建返乡创业已5年,但南国强仍俨然一副“老福建”形象。7月下旬,在宁夏南部西吉县闽宁产业园的办公室里,莆田红木茶桌、安溪铁观音,南国强娴熟地泡着功夫茶。他坦言,以前爱吃馍馍,现在念想的是福建的海鲜和卤面。

  39岁的南国强是西吉县震湖乡人。2000年,他走出大山来到3000公里外的福建务工,十年间,他从一名车间工人成长为企业主管。2011年,他出人意料地放弃十几万的年薪,选择回到黄土高坡当起“羊倌”。如今,他办起当地第一家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县里1900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起养羊奔小康。

  20年来,在西吉,有千千万万个南国强为了梦想走出大山。而今,其中不少人又带着资金、技术和新理念,回到大山,成当地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成为闽宁协作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靓丽的篇章。

  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赴固原市开展支医。

  7月22日,董成璧(左三)、南国强(左四)与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有“闽宁友好使者”之称的林月婵在西吉县将台堡,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见面。尽管年事已高,林月婵在闽宁协作20周年之际,仍坚持回宁夏看看,接受红军长征精神的洗礼。

  “如果没有出去,我应该还在老家种地。”南国强的生命里,有个人不得不提,“是他把我带出去,也是他把我带回来”。

  这个人叫董成璧,40岁,西吉县平峰乡夏坪村人。他是西吉劳务输出的带头人,被乡亲们称为“山里山外的桥”。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当年走出大山时的艰难。

  西海固降水极少,十年九旱,老百姓这样来形容种粮食:“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可为了生存,种田,仍是大部分人的宿命。

  董成璧20岁那年,福建挂职干部来到村里,动员大家,“劳务输出,可以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学点子、找路子,是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

  但是,千百年来在大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们,一口回绝。动员了3个月,无人报名。最后,在县扶贫办的组织下,第一批90多名女工出发了。

  第二批女工出发前,县里“看中”了董成璧:会讲普通话,人又机灵。董成璧被任命为协调管理人员,跟着大部队一起出发了。“那时,县里包了七辆大巴车,开了七天七夜抵达莆田,下车时,大家的腿都肿了一圈。一抬头,发现原来外面的山不是光秃秃的,长着树,绿油油。”

  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了,1000多元!董成璧清楚记得,在当时,很多人还没见过百元大钞,女工们接过钞票,手都发抖了。每个月,董成璧要花两三天时间到邮局帮这批女工把工资汇回山里。她们的家庭,也因此改变,还了债,盖新房,购置了农用三轮车。

  在莆田,董成璧的工作是管理宁夏务工人员,工作量比单纯的务工大得多——除了联系企业,还要为务工人员服务。宁夏来闽务工人员不少是回民,经多方协调,企业专门开办了“清真食堂”。

  1999年,在福建省扶贫办的组织下,董成璧挑选了几名走出大山的女工,第一次搭乘飞机,回家乡现身说法,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讲述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她们的亲身经历,一点一滴地融化着乡亲们固化的思想壁垒,许多老乡带着孩子找到董成璧要求报名。

  2000年,南国强来到莆田德兴电子,吃苦、好学,他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通信分厂厂长,成为“爱拼才会赢”的西吉版励志哥。

  来自晋江毓英中学的杨海燕老师去年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支教。她说,要用有限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董成璧告诉记者,西吉劳务输出人数在2004年达到顶峰,共有2.8万多人走出大山。

  他逐渐意识到,走出大山的人们,有了资金和技术,有了开阔的视野和新观念,也应该为山里的乡亲们做点什么。

  “当年的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掀开崭新篇章。为了摆脱贫困,劳务输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现在,回到家乡贡献力量就是我们的新长征。”董成璧感叹道。

  2011年春节前后,在董成璧的反复动员下,南国强下定决心,回到西吉。

  经过多方了解和可行性调研,南国强决定养殖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食量小的黑山羊。为了助南国强一臂之力,董成璧流转了5000亩土地,种起养羊的苜蓿草。

  不久后,一名福建老板联系南国强,提出每个月300只的大订单。然而,这个订单超出了南国强的养殖规模。既然有市场,为何不带领乡亲们一起养呢?

  从没养过黑山羊的老乡认为,南国强这是要把震湖乡搞成“胡整乡”。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2013年,只有10个社员的义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宣布成立。

  “几年下来,在价格大面积波动的时候,黑山羊仍然供不应求,价格坚挺。”南国强说,乡亲们信了。合作社的社员如今已发展到1900多人,并且全部是县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我们对农户出栏的羊以每斤18元回收,每只50斤左右,一只母羊一年最少产两胎,农户养一只羊一年就能挣1800元。”南国强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也讲起了“养羊经”,“羊全身是宝,羊粪可回收发酵后做花肥,羊绒可收集,这些附加值刚好可抵羊饲料,再加上农户家里的秸秆,农户卖羊的收入基本就是纯收入。”

  南国强还把在福建学来的管理经验用在了合作社。他要求社员必须严格按照合作社的标准养殖,一年不参加培训就退社。南国强说,建立制度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

  最近,合作社的网店也开张了,网店开张的第一个月,合作社就卖出了40多只黑山羊。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南国强为代表的返乡青年,打破了当地传统的生产结构,成为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的尝试还在继续,目前,义丰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天合农场联手打造的西吉震湖特产直营店即将开业,主营当地的珍珠鸡、珍珠鸡蛋、小秋杂粮、黑山羊肉……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