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崇明美丽乡村环保经:用微信监督改进 家园美了幸福感提高了

崇明美丽乡村环保经:用微信监督改进 家园美了幸福感提高了

未来家地板 

“自从这条路通到家门口以后,下雨天也能去镇上做买卖了。”又到了金秋时节,上海崇明区横沙乡丰乐村农民张冲,将收获的玉米堆晒在自家的院子里,又把一部分装上三轮车,打算到镇上去卖。“去镇上原来近一个小时路程,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张冲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种过玉米、菜瓜,卖过黄桃、葡萄。今年53岁的他,亲眼见证了农村居住环境的逐步改善。

“自从这条路通到家门口以后,下雨天也能去镇上做买卖了。”又到了金秋时节,上海崇明区横沙乡丰乐村农民张冲,将收获的玉米堆晒在自家的院子里,又把一部分装上三轮车,打算到镇上去卖。“去镇上原来近一个小时路程,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

张冲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种过玉米、菜瓜,卖过黄桃、葡萄。今年53岁的他,亲眼见证了农村居住环境的逐步改善:“十年前,一下雨就得穿套鞋下地,推车上路经常因为道路坑洼不平,一路上掉好几个果子。现在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方便许多。”

事实上,崇明横沙乡实施道路硬化工程以来,不少农民都像张冲一样在宅前屋后建起了小花园、小果园和小菜园,既美化了家园,又充实了钱袋子。

据官方数据显示,崇明的森林覆盖率已近24%,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九成以上,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到2000个,是大都市的百倍以上。这些数据都让上海中心城区居民艳羡不已。

在崇明区委书记马乐声看来,良好的生态对崇明来说既是一种天然优势,更需要老百姓长期精心呵护。马乐声说:“崇明是农村地区,所以我们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崇明的乡村美了,才能真正突显出我们生态岛的优势,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崇明横沙乡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通过全员发动、整体推进,全乡形成了环境建设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反过来,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让农民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彻底改变了农民对农村环境建设“与己无关”的想法,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得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自觉性,横沙乡党委发动团委、妇联利用手机微信功能,建立“同梦者”、“同行者”微信群。据介绍,“同梦者”是问题发现组,由一批年轻干部和志愿者组成,负责巡查环境脏乱现象,用手机拍照成案上传给“同行者”微信群。“同行者”是问题解决组,由各村支部书记组成,发现问题就着手整治,完成后再反馈到“同行者”群中。

奖惩机制也很明确:对于 “同梦者”,三天没有一张照片反馈要提醒一次,提醒三次就自行退出“同梦者”了;对于“同行者”,问题整改和反馈情况将会影响干部年终考核。

10月25日,“同梦者”成员曹亮亮在横沙乡民星村发现一户人家门前有成堆的垃圾,立刻拍下照片发给“同行者”。“同行者”成员、民星村村委会主任杜爱忠收到图片,立即赶往现场和该村民一起把门前垃圾清理干净,处理完毕后在微信群中回复。

横沙乡丰乐村党支部书记顾伟达说:“被拍到照片以后,老百姓就不会再犯了。如有屡教不改的,我们会对其进行罚款,村民的环保意识就渐渐形成了。”

自从乡里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平台“搬”到了手机上,村民们环保意识有了一定提高,稻田里、河道上的垃圾明显变少了。

2014年底,丰乐村于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垃圾分类对我们都有好处,因为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还可以做肥料。节约又环保。其实一点都不麻烦,我们村里有机器自动处理,拿处理后的有机肥料来养瓜果蔬菜,不是节省了肥料的钱吗?做到了,村里还发奖金呢。”村民宋卫娟说,奖励机制实施以来,村民们之间还形成了良性竞争,比如哪家人家拿的奖金多说出去也光彩。因此如今的丰乐村,大部分村民都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丰乐村还开有“村民夜课堂”。顾伟达介绍,这几年,乡里的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村民白天忙于生产、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学习。乡里就利用傍晚开设“村民夜课堂”,组织全体村民开展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等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

“家训墙”开启村民自我教育模式

培育老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除了“管理”更要“教化”。除了崇明横沙乡外,竖新镇仙桥村的美丽乡村环保教育方式也值得一提。

保护生态给仙桥村带来“红利”——土路铺上了沥青,村民用上风能、太阳能,一批创意农家乐涌现,村民的钱包一天天鼓起。“以前,我们出岛去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外面的人倒要跑来看我们。”村民们很自豪。

这些也得益于仙桥村相继引进了光明集团等企业,还吸引了多家专业合作社、高校科研团队,发展复合型农业,创办创意农家乐。“这些优秀团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视野开阔后,我们仙桥人也要做出改变。”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说。

改变先从环境开始。管仕忠买了600多个旧油漆桶,和村干部、社保队员一起给每个桶刷上绿色新漆,再按门牌一一编号,发放到村民手中。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同样的垃圾桶,屋前宅后不再脏乱。

在仙桥村里,还有一面长约50米,高约3米的家训墙,展示了仙桥村402户村民的家训。仙桥村先后三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这些是从征集到的658条家训中甄选出来的。这几百条家训不仅上了村里的“家训墙”,也被村民书法家写成条幅,张贴在家里。

“这些家风家训短小精悍,也让村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开启了村民自我教育的模式。”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说,家训墙现在成了村里文明风尚的“净化器”。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