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纽约上市的百胜中国有助于减少百胜集团面临的波动性
“当他们的中国业务发展得如此巨大、而且显然只服务于中国市场时,分拆这部分业务可以释放出大量股东价值。”
彭博电视专访百胜中国CEO潘伟奇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百胜集团这家老牌外资品牌启动了一个新策略,吸引了那些想在中国找到出路的全球消费类企业的密切关注。
。这家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内地开设了首家肯德基餐厅(KFC),旗下业务还有必胜客(Pizza Hut)。后来该集团分拆了在中国的业务,将其组建成一家独立公司――百胜中国控股(Yum China Holdings Inc.),后者从11月1日起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口味的改变、来自本地对手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在华外资企业面对的各种其他挑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百胜集团(Yum! Brands Inc.)的市场占有率流失
分拆后,百胜集团在面对中国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时更加游刃有余。百胜的这一经验可以给在中国市场经营的其他外资消费品牌指引方向。
百胜中国是中国最大的独立餐饮公司,拥有7000家餐厅和超过9亿美元现金。
据新泽西州研究机构Edge Consulting提供的信息,百胜中国以每股24.36美元的价格发行了3.86亿股,估值约为90亿美元。在纽约股市,截止11月2日上午9:59,百胜中国股价上涨约2%,至24.85美元,而百胜集团则上涨0.7%至62.49美元。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驻上海董事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说。“如果我是一名维权对冲基金投资者,我会在大型集团中打造专注中国的品牌。”
“当他们的中国业务发展得如此巨大、而且显然只服务于中国市场时,分拆这部分业务可以释放出大量股东价值。”
这个举动让百胜的中国业务管理层可以量身制定自身的经营和产品策略,并针对本地市场变动――例如国内不同地区就餐者的食物偏好、移动支付系统、招聘以及其他因素――迅速作出回应。
到2012年,百胜集团的中国业务激增至公司全球销售额的一半,但之后增速陷于停滞
9月,百胜集团将其中国业务价值4.6亿美元的股权出售给了春华资本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附属公司蚂蚁金服。
此举也有助于吸引那些愿意高价入股一家国际品牌中国业务的中国投资者。
雷小山表示,近年来,由于百胜集团对市场变化反映过慢,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已经蚕食了这家餐饮巨头的市场份额。
“他们作出公司决策时不够迅速,在采用移动支付、适应消费者对更高端食品的需求等方面反应缓慢。”雷小山说。
“他们应对中国市场复杂环境的能力,受到本土知识缺乏、美国总部行动缓慢的掣肘。”
11月2日,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潘伟奇(Micky Pant)在上海召开的一个简报会上表示,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产品的本土化将是该公司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透露称,该公司计划增加对旗下所有品牌新店铺的投资,目前还不打算筹集更多资金。
1987年,一群人在围观中国第一家肯德基炸鸡餐厅的开店仪式
2014年,食品安全丑闻和本地激烈的低价竞争重创了百胜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和利润。次年年中,Corvex管理公司(Corvex Management)创始人基思?梅斯特(Keith Meister)敦促百胜集团分拆占到其销售额半壁江山的中国业务。他声称,此举有望为百胜集团释放每股16美元的股东价值。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百胜集团在中国快餐连锁店市场的总份额2015年降至30%,较2012年的40%大幅回落。尽管自2015年年底以来,百胜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再现增长态势,但该公司依然面临消费者流失的窘境。
许多消费者转向更健康的食品,以及提供更多食物种类的国内连锁店。
不同于百胜美国业务(大部分餐厅为特许加盟),
中国直接经营超过90%的店铺,还计划未来将店铺数量增加两倍,增至2万家以上。
剥离中国业务将减少
集团其余业务的波动性,“让具备更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直面更纯粹的中国增长环境。”咨询公司Edge Consulting分析师乔纳森?摩根(Jonathan Morgan)说。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促使其他美国上市的餐饮企业剥离中国业务,从而保护其核心业务。”
目前为止,拥有中国消费类业务的公司通常会选择将该部门出售给本土竞争对手,以换取后者的部分股权。
6月,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 Inc. )将其电子商务平台“一号店”卖给中国第二大电子商务公司京东商城,换得后者5%的股权。8月,在经历了与滴滴出行长达一年半的惨烈战斗之后,优步科技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终于挂起白旗,同意将中国业务出售给这家打车服务商。根据交易协议,优步将撤离中国,以换取10亿美元现金和滴滴出行17.7%的股份。
与此同时,麦当劳公司(McDonald’s Corp.)正在寻求以2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长达20年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特许经营权。
星巴克在110个城市拥有并经营多达2400家门店。
除百胜集团外,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是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并开展中国业务的大型食品和饮料连锁店。
该公司的一位代表称,中国是星巴克最大的国际市场,代表着该公司最重要的机会。这位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无意改变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
“我们发现,在不同的行业中,外国公司最终选择退出或寻找一位当地合作伙伴。”标普全球评级公司(S&P Global Ratings)餐饮和零售业务分析师Shalynn Teo说。
“在华外资企业的生存前景取决于它掌握的本地市场知识和本地关系。在这方面,本土公司总是拥有一定优势。”
总部位于深圳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中国首创CEO傅成(Peter Fuhrman)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为市场份额支付溢价,这类交易或将变得更具吸引力。“只要中国投资者不断提供高额估值,西方公司就会愿意认真考虑卖掉中国业务。”他说。
从2016年3月开始,肯德基中国餐厅才开始接受微信支付;他们2015年7月开始接受支付宝移动支付。而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走在世界前沿。据研究公司EMarketer估计,每10位中国消费者中,就有4位在实体店使用移动支付。
那些不愿意这样做的西方公司需要适时调整业务,以适应广泛多样和不断变化的中国消费市场。
在中国,星巴克咖啡厅仍然不接受支付宝和微信,只接受苹果支付。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雷小山估算称,这项决定让该公司损失了5%到10%的销售额。
7月,星巴克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该公司介绍说,这套系统允许客户通过移动设备预装的星巴克礼品卡买单。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可能会考虑效仿百胜集团,剥离其中国业务。
“在10家被分拆的公司中,有4家在剥离的第一年不会产生回报。”Edge Consulting的摩根说。
“百胜中国的业绩将有助于美国上市公司评估自己在中国的战略选择。”
延伸阅读 | 百胜中国计划向全世界推广涮羊肉
在纽约独立上市的快餐分公司百胜中国(Yum China Holdings Inc.)已经准备好从母公司的影响中走出来了。
百胜中国的CEO潘伟奇在11月2日的采访中表示,这个刚刚完成分拆的公司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全权追求利润增长。百胜中国旗下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品牌。
该公司每年将在中国新开600家餐厅,并计划将其旗下知名的涮羊肉品牌推广到全球各国。
“我们没有任何的限制性条件,”潘伟奇在上海说,“我们有足够的自由度来投资我们喜欢的任何东西。百胜中国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张空白的画布。”
在分拆之前,百胜在亚洲进行了一轮疯狂的扩张。
百胜餐饮集团(Yum!)的CEO格雷格·克里德(Greg Creed)认为,作为一个当地企业,百胜中国现在可能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心。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口味的改变和本地竞争者的增加,百胜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
“这是一个中国的品牌,而不再是美国的”
Creed在接受彭博TV采访时说道。这次拆分“降低了波动率,减少了风险”。
在纽约上市首日,百胜中国的股价上涨了约8%,收于每股26.19美元。其市值约为95亿美元,而其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市值约为223亿美元。
该计划包括迅速增加新的餐厅,在未来20到30年内达到门店超过2万家的目标。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5万。
潘伟奇称公司计划摒弃美国的那一套做法,转而运用成功的本土发展策略来维持增长。
百胜中国同时也会在中国之外的地区寻求增长点。该公司计划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小肥羊火锅的门店。目前,小肥羊在北美地区已有40家门店。
“销售中国美食的地方在中国之外,”潘伟奇说。
潘伟奇透露,公司发展的唯一限制就是它不能与母公司在同一领域展开竞争,这也是公司“与百胜餐饮集团之间的君子协议”。他同时表示,公司目前并没有打算进行新的并购项目。
Corvex Management的创始人凯特·梅斯特(Keith Meister)是一个积极的投资者,他在2015年年中就开始推崇百胜的分拆。他认为占据百胜销售额一半的中国业务在分拆后可以为母公司再产生每股16美元的增加值。
百胜中国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百胜在中国快餐连锁店市场上的占有率从2012年的40%下跌到了2015年的30%。
消费者开始偏好更健康的饮食,多种多样的本土连锁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都对百胜中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与百胜在美国多数依靠加盟的业务模式不同,百胜中国直接管理超过九成的门店,并且计划在长远的未来将门店扩张到2万家。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驻扎上海的总经理雷小山认为,百胜也可以成为其他公司的榜样。
雷小山说,“如果我是一个积极的对冲基金投资者,我会着眼于将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从大企业中分拆出来。”
“他们的中国业务如此庞大并且专门迎合中国市场,分拆能够为股东解锁一大笔价值,”
翻译:任文科、陈雨凡
送书福利丨上海楼市丨实体书店丨沃尔玛犯罪
新旧iPhone丨许小年丨星巴克丨红色电话亭丨
苹果第四财季手机销量超预期
苹果:和库克在一起的这五年 |视频
尽在《商业周刊/中文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