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并称为青岛“五朵金花”,五家企业不仅是全国知名大型企业,也是中国的“标杆企业”,其品牌知名度家喻户晓,有的已是名扬世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或企业。“五朵金花”使青岛成为中国的“名牌之都”,“青岛现象”为人们津津乐道,吸引着全国媒体的追逐聚焦,不时引发业界的讨论和研究,来自全国的参观学习者也是络绎不绝。
然而,从2006年4月份开始,“名牌之都”的青岛打破了以往的平静,“五朵金花”的和谐格局突生变故,澳柯玛集团在自己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路上摔了个跟头,总裁鲁群生“下课”的新闻象长了翅膀一样从青岛飞出来,被媒体不断报道传播。澳柯玛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19.47亿,青岛市政府全盘托管了澳柯玛,并给出过渡性的发展和改革方案。而与此同时,经销商为追回货款、联合起来上诉澳柯玛的官司被法院受理。网上,消费者对澳柯玛有关产品质量和维修服务的声讨帖子越来越多,言辞激烈,甚至破口大骂。澳柯玛因陷入多元化沼泽,淡出空调市场,危机四伏。“五虎上将”损一员,“五朵金花”折一枝,青岛“澳柯玛危局”终于全面爆发。
为稳定局势,保证“五朵金花”的和谐“开放”,维护“名牌之都”的盛名,青岛市政府注入资金3个亿,全力拯救澳柯玛。2007年1月底,又传出“五朵金花”之一的青啤总裁金志国空降澳柯玛,成为其独立董事的新闻。有经济观察人士认为:原总裁鲁群生是导致澳柯玛占用上市公司巨款的主因,而新任的高层均来自政府部门,相对来说缺乏操作大企业运作的实际经验。而素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闻名的金志国无疑被寄予厚望,金志国最初扮演的可能是“救世主”的角色,而在业务熟悉之后,不排除其最终执掌澳柯玛成为“新当家”的可能,金志国的意外空降使澳柯玛高层人事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目前,“澳柯玛兵败多元化”几乎成了业内分析人士一致的看法,在深刻解读失败原因后,都流露出了不同程度的惋惜之情。自1990年3月鲁群生掌舵澳柯玛以来,除了冰柜、冰箱等主业外,还涉及空调、自动售货机、锂电池、太阳能、电动车、摩托车、照明、电工、橱卫设备、海洋生物、IT行业、房地产等,多达几十个行业,几千种产品。这些产品仅有主业略有盈利,由于主业市场容量有限,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微利状态,而多元化发展又目标分散,盈利周期过长,澳柯玛似乎成了典型的多元化失败案例。
但是,我们看到,在中国家电行业,澳柯玛并不是个案。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海尔、海信、格力、长虹、春兰、TCL、奥克斯、小天鹅、科龙、容声、美的、乐华、美菱、新飞、小鸭、厦华、创维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品牌或企业,多数在多元化上陷入过危局,栽过跟头。目前,上述许多品牌已风光不再,有的已从市场上和人们视线中消失。
多元化的后果在2004、2005年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已集中显现出来,澳柯玛只是其中一个。但是,令业内人士关注的是,作为“名牌之都”的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被称为“五朵金花”中的“家电三杰”,三人同城为伍,抬眼相望。“澳柯玛危局”会否引发“多诺骨效应”,或者,是否正在警示同城兄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多元化”已成“五朵金花”的通病。在“多元化”面前,“五朵金花”潜藏危局的倪端时有显现。
事实上,除了青岛啤酒多元化经营相对较少外,海尔、海信、双星都有多元化的倾向,而且相当严重。但是,青岛啤酒自1997年率先在全国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啤酒圈地运动”,也给自己带来了“资本兼并后遗症”,近50家被收购的“小老鼠”至今还没完全消化掉,近1/3还在亏损的边缘上挣扎。青啤资金短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寻求外资的脚步从来没停止过。青啤、燕京、华润三巨头在近年来的较量中,青啤似有迟缓之嫌,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并一度被华润超过。
海尔的多元化道路更是堪称“经典”:靠主产业冰箱起家外,又涉及彩电、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整体厨房、药业、房地产、太阳能、通讯、物流等等。据海尔电器(HK)发布的2005年财报显示,2005年海尔电器手机净亏1.39亿港元,其营业额下降48%,加上集团收购移动手机业务产生减值亏损3亿多港元,造成利润总额巨亏4.33亿港元。
多元化除了使海尔做大了,海尔是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牌”了,但“海尔冰箱”的品牌记忆逐渐被“海尔电器”的品牌记忆代替,“哪一品类是海尔的强项”正在消费者心目中打上问好,变得模糊起来。
多年前,“海尔”是冰箱业的代名词,成为中国冰箱业“第一”品牌,一句“海尔,真诚到永远”感动亿万家庭。后来涉足空调产业,又靠这句广告词使“海尔空调”风靡中国, 2000年前后,海尔的品牌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海尔空调靠品牌的拉力销售业绩直线攀升,几乎成为人们的首选。然而,仅仅三五年较量竞争后,“格力空调”横空出世,成为了中国空调器的“第一”品牌,“海尔空调”遭遇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格力”的冲击,“格力空调”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牌”而不是海尔,“格力”几乎成为空调器的代名词。
海尔多元化的后果带来的不仅是业绩的下降,主副产业的模糊,损失更大的可能是品牌“联想记忆”的淡化和游离。依海尔目前在中国及世界的名声、地位、规模,至少应是某一主导产品的联想代名词,而且一定是“第一品牌”,就象人们提起“松下”第一品牌联想是电视机,提起“摩托罗拉”第一品牌联想是手机,提起“奔驰”第一品牌联想是汽车等等,海尔在这方面也有些不自觉迷失了。海尔的“第一品牌联想”有正在消费者心智中淡化的危险,如果“海尔”因为过大过多,只能做企业、做产业、做事业而忽视做品牌,那将是海尔巨大的遗憾和失误。
,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财富500强经理人必修
:美国最大培训公司之一阿拉莫公司核心课程,极具价值的思维工具
:顶尖销售高手最佳实务技巧、技能训练和战略规划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平均得分: 9.00。
相 关 文 章(共6篇)
澳柯玛冰柜中国第一被指有水分
(2013-04-16,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盲目多元化毁掉了澳柯玛的高科技梦
(2007-08-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利锋)
澳柯玛困局,多元化之过
(2006-04-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沈闻涧)
对澳柯玛进军生物产业的一点忧虑
(2003-11-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于斐)
(2001-02-28, 《销售与市场》2001年第二期,作者:李海珍)
(2000-07-03,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五期,作者:谢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