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10月31日讯(临淄电台记者 王晓)随着现代首饰加工业的兴起,手工制作银器利润低耗时长,这门在火中锻造首饰的传统手艺,很少再有人问津。但在临淄大都市商业街上,却有一位坚守传统手工制作首饰的老银匠——王明德,他深居闹市一隅,传承着这份曾经给他养家糊口的老手艺,在他制作的首饰上,我们依稀还能看到过去特有的年代痕迹,是经典,更是岁月的沉淀。
初次见到王明德老人时,他正在为一位女顾客打一条手镯,一边和顾客说着话,一边已经熟练的把旧手镯弯成了一个银卷儿。女顾客孙洋:“原来从商场里买的手镯带了几年,感觉样式不好看了,看腻了,过来想找老王重新打一个,跟量身定做一样,那样感觉好看。”
随着“叮叮当当”的一阵声响,不一会,银卷就被老王敲成了长长的银条。随后老王将银条夹起,放置在用原木做的的“锻炉”上,开始用气炉加温。只见老王踏动放置在地面上的开关,连接气炉的喷枪喷出蓝色的火焰,很快银卷银条在烈火中熔成了红色的银水。待银水固化后,老王在将银条放入水中淬火后,老洪将银条夹起,重新放置在锻床上敲打。王明德告诉记者说:“30年前,我从在咱这的一个湖南的老师学的,当时就是这个手艺,他是祖传的,这么多年了,唯一变得就是这个炉子和我身边上的压条机,能省不少功夫,但是大部分还是得自己来弄。”
一块银块要反复捶打20多分钟,才能让它彻底展开韧性,成为适合做出首饰的原料。然后放置在模具上,敲打出花纹,然后还要加工焊接,打磨抛光等程序,才算成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集中精力,花费大量时间,这在30年前,可是一份收入不错的好工作。王明德:“我这主要就是做个戒指,手镯,给人家焊个首饰,当时,学这个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为了糊口养活家人,这在当时,干这行能顶上一个拖拉机司机的收入。”
时光荏苒,如今的首饰制作,早已放弃了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由此带来的便是手工银饰的利润一再被挤压,越来越多的老银匠选择了改行,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老去,作为当前我区为数不多老银匠王明德,能够坚持从事银匠这个行当,更多是一份对老手艺的恋恋不舍。王明德:“我干这个30多年了,现在孩子都在外面,不缺吃也不缺穿,完全可以不干了,但是,我觉得就这样扔下不管了,不是那么回事,我感觉对这个有感情,只要我能干,我就还得多干一天。”
作为见证临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棚街”,也就是现在的大都市商业街,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王明德作为其中的一个分子,也将自己原来的银匠摊变成了现在的银饰店,他靠着自己30年来的一錾一锤努力錾刻自己美好幸福生活,更靠着自己内心的一份坚守传承着古老的银匠技艺。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3-612199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
)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