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岁的老银匠刘美法,在箬山桥头大路边开打金店已有三十多年。在当地很有名气。虽然店面小,但在橱窗中陈列的金银器,多为他精心打造的金银饰品,以及个人收藏的箬山传统的一些闽南风格的金银饰品。
刘美法:“当时真正首饰加工的店是箬山这边多,温岭根本没有的,以前箬山首饰,头上这些装饰品很新的。是逐步引入到温岭这边方向去的。箬山是温岭打银发源地。”
刘美法回忆说,从石匠转行到银匠,是因为箬山本地妇女有戴金银首饰的传统,小孩子戴金挂银也是不少的,打金这一行前途应当不错。自己原先是石匠,也是抡锤子敲敲打打的,转行应该是有优势的。
刘美法:“没有想到当时做这些东西很难的。刚开始先打小孩子的脚镯手镯,自己本来就会打锤子的,刚开始就开始模仿,按照它的形状做,当时做起来结合手镯一样的。”
入了行,刘美法才知道,银匠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为了改善手工技术,刘美法到温州乐清学艺两年。出师后就在箬山桥头租房开店,独立生产经营。
刚开始,刘美法的生意谈不上很好。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银饰品变得畅销起来。化银、敲打、拉丝、组装,日子在一天天的敲打中度过了。然而在经历了一阶段的兴旺过后,箬山多了几家金银品店,经营的是工厂化生产的金银饰品。刘美法的打金店,因为手工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只能是惨淡经营了。
刘美法:“因为这种赚钱少,现在都没人在做了,现在都是一天要赚多少钱,像做银的就是每天都没有固定收入。因为自己上了这个年龄,转其它职业有困难。自己从文化上和别人都不一样。”
打银,要在一锤一锤的敲打和繁复的道道工序中度过。三十年下来,日复一日的敲打对身体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刘美法的手关节常常会痛,眼睛因为焊接,也受到伤害。刘美法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自己的这家小打金店会一直开下去。
刘美法说,经营银饰加工的秘诀,耐心与细心很重要。但是身为一个银匠,更需要的还是诚信,只有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久。现在老银匠刘美法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如果电视机前你对这门传统手工艺有兴趣,可到老刘家拜师学艺。
新闻位于视频33:35
随着现代机械加工的金银饰品不断推陈出新,原本繁极一时的传统手艺在悄然流失,手工打制的金银饰品逐渐被冷落。而在温岭石塘镇东兴村,却有一位手工打制金银饰品三十余年的老匠人。近日,记者来到这位老银匠家中,听他讲述三十多年的打银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