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红谷隧道紧邻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因“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而闻名,而如今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者历时2载,采用沉管技术提前一个月建成红谷隧道,赣江两岸经济将迎来发展良机,必将载入南昌发展的史册。
中新网郑州10月20日电
红谷隧道建设中创造了12项国内乃至世界工程之最,申请的40多项发明专利已经受理,多项获得授权。红谷隧道近日入围南昌市“引智”科技创新项目,项目总工程师李志军入选“洪城特聘专家”。这是南昌市对以李志军为代表的中铁隧道集团科技人员的肯定和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们的坚持和奉献。
70后总工程师李志军
今年40岁的李志军由于长期户外作业,现场指挥,面容黝黑,一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这是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红谷隧道是国内首座江河中游修建的沉管隧道,打破了惯例;重达1.6吨的沉管犹如一个小型“航母”,需要利用一年中的丰水期,从赣江江面连续穿过3坐桥梁浮运,沉管与桥墩的最小距离近2米多,风险极大。
由于沉管浮运技术含量高,操作难,来不得半点闪失,南昌市为了确保安全,沉管浮运时实行交通管制,桥梁封闭禁行。
红谷隧道需要12节沉管,再加上下沉加固等环节,每节需要一个月时间完成,并且需要一气呵成,否则处处是危险。
红谷隧道标价40多亿元,必须采用专业分包,而国内能干好并且具有实力的队伍屈指可数。总包方与分包方合作是否顺利,决定了这个项目能否按期建成。
作为项目总工,李志军开工时实地勘察,反复研究设计方案后发现围堰离岸边近,采用堰底、堰壁、堰口与基坑吻合式施工的基坑深34米,将形成“头顶一江水,身在沙层中”不利局面,这给施工造成的风险是致命的。
为此,他建议大幅降低基坑深度。然而分包方并不买账,甚至拒绝讨论。
为了提供科学依据,项目部牵头组织专家论证18次,先后做了32个施工方案,参与人员达180人次,文字资料就达2万多页,最后终于被采纳。
李志军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一节沉管否能顺利浮运非常关键,但情况不妙,浮运中出现了飘摆,迟迟不能解决,这意味着危险随时存在。
不仅项目部,而且业主甚至南昌市政府,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但无济于事。分包方尽管派出数个高手闭门研究,但仍然拒绝与各方协商。
还是李志军,拉下面子,低下身子,采取曲径通幽的战术,并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终于赢得了分包方的信任。
自此,双方合作顺畅,为今后顺利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80后的管理者陈旺
南昌红谷隧道江中分部副总工程师陈旺,是个帅气能干的80后,更是一个爱较真的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干部,质量无小事,抓好施工质量,是重中之重,是百年大计,这份工作需要铁面无私的黑脸来饰演,而工作中的陈旺就是这份角色,宁愿得罪人,也决不当罪人。
现场他严格要求施工质量,江中分部协作队伍多、作业面广,现场质量把控难度大,有一次,沉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800方混凝土的浇筑任务,工人们长时间手持振捣棒,难免有些酸痛,工人们偷懒,混凝土振捣不到位,他发现后立即给领工员打电话要求加强振捣,领工员却说:“大家都累了,偷点懒,没什么大不了的啦!”
面对他这种态度,陈旺不急不躁:“我们的沉管将来是要沉放到江底,要使用100年,今天你侥幸施工,浇筑振捣不到位,沉管就有可能漏水,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赣江水淹没,责任谁也担当不起!”自打那次以后,工人们都称赞陈旺小伙子工作有原则、靠谱。
作为一名隧道人,陈旺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选择了一条驻守施工一线的路,在参加工作的六年多时光里,他一直满载正能量为隧道梦奔跑着,他用努力和付出证明了奋斗的意义,他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先后多次受到集团公司乃至股份公司表彰,他主持的QC成果《提高沉管隧道基础灌砂一次合格率》荣获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全国建设工程QC成果一等奖。
90后的技术员彭焱峰
劳务工彭焱峰,是红谷隧道现场的一名90后技术员,看上去还充满了孩子气。但他踏实肯干,认真负责,酷爱钻研,短时间内熟悉了沉管技术。
工作中他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交底进行现场组织和盯控,尤其对质量问题,不论大小均不放过。比如现场容易造成的防水板粘贴不密贴现象和钢筋保护层控制难、混凝土振捣时振捣不足等,他都作为重点监控的任务,发现一处瑕疵就坚持盯在现场整改完成后才准许进入下一道工序,确保了质量。
彭焱峰参与的钻孔咬合桩刷壁器、围护结构渗漏水引流方法等3项科研项目,目前正在申请新型实用专利。他因多次出色的表现,荣获2016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段宏杰张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