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经济日报:青岛地恩地种“豆”得“瓜”

经济日报:青岛地恩地种“豆”得“瓜”

地恩地 

  “我们本来是要做生物肥,没想到又赢得了生物菌剂设备制造这个更大的商机。这真是‘种豆得瓜’。”青岛地恩地集团老总张永升对记者这样说。

  老行当成就新产业

青岛地恩地集团专门从事电动工具制造,产品90%以上出口。上世纪末,集团决策层考虑多元化发展,在国外考察时,他们发现生物肥前景广阔,回国后一打听,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而且已做了小面积实验。

  “我们看好这个项目,因为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变中国目前的土地状况。它可以改良土壤,同时,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生长,能有效减少作物病害;它还可以刺激作物生长并提高作物品质。所以,我们下定决心要上马这个项目。”项目总负责人这样说。

  2002年8月,地恩地买下当地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开始小批量生产生物肥。“这项技术当时已在实验室获得成功,并进行了小面积推广和大面积实验,本来我们和专家都认为实现产业化不会费多大力气,没想到产业化的路并不平坦:按实验室的生产方式,生物肥成本太高,如果价格问题不能解决,生物肥就很难打开市场。”

  怎么办?放弃,前期的投资就彻底“沉没”,多元化道路也就此夭折。张永升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坚定地走了下去。”经过分析,他们发现生产生物肥所必需的微生物菌剂在原来的固体发酵技术条件下成本太高,产量又很低。他们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口,打赢生物肥产业化这场硬仗。经过反复实验、科技攻关,他们决定用流水线发酵方式替代传统的单箱发酵方式,大大降低了成本。

  无巧不成书。这个流水线的研发让集团拥有的机电研发和生产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微生物菌剂发酵的四个阶段,要设计四个密闭的空间,空间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要用到电子传感、数字控制等多项先进技术,地恩地人进行了艰苦的攻关。他们开发出软件,把工艺参数变成了流水线的应用程序,并用机电自动传输技术,实现了物料传递过程的连续传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地恩地人自行研制出了“液体深层发酵”加“固体封闭发酵”的连续发酵工艺和固体发酵环节的关键设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用这种工艺设备生产微生物菌剂,不但成本降低了35%,耗费人力减少一半,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多,而且发酵出来的菌剂的品质稳定性也提高了很多,合格率达到100%。该项目列入了国家发改委2005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张永升表示,“我们最终能出成果不能说是幸运,只能说是源于坚持。我们最后投入的研发经费达到600多万元,这与我们开始时定的数字差别很大,可以想见我们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坚持就是胜利。”

新设备成为新商机

生物肥生产现在正在成为青岛地恩地迅速壮大的产业。但地恩地在生物肥流水线研发成功后,又发现了意外的商机:地恩地发明的这套微生物菌剂的固体发酵工艺及其生产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合格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生物肥生产厂家来说,选择用这样的工艺设备投入生产可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于是,一个更诱人的商机摆在地恩地人面前。他们算了一笔账,2005年中国全年的化肥使用量是1.3亿多吨,这个数字还将逐年增加。目前,如果全换成生物肥价格将高出20%左右,这显然不会被农民接受。但农民如果把化肥和生物肥按1:1的比例使用的话,不但成本略微降低,而且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能提高。这样一来,我国就会有6500多万吨的生物肥潜在需求量。在生物肥生产中微生物菌剂的使用量是10%,那么对微生物菌剂的需求就是650多万吨。地恩地的这套工艺和设备每年能生产菌剂5000吨,如果都用这种设备进行生产的话,全国就需要1300台这种设备。经过成本核算,该集团给这种设备核定的售价是每台850万元左右,这样全国就会有11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这可比地恩地靠生物肥生产在短时期内所能开拓的市场大多了。为什么不靠生产设备来赚钱呢?地恩地人准备大干一场。

开始做生物肥产业的时候,地恩地人没有想到他们原有的机电技术能帮上大忙;在为了做大生物肥产业而发明微生物菌剂的发酵工艺和设备时,他们更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依靠这套工艺设备赚大钱。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地恩地探索着,不仅收获了“种豆得豆”的成功,同时,也收获着“种豆得瓜”的惊喜。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