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俊安
翻开中华饮食典故,凡能成为经典的名味佳肴,或民间小吃,大都藏匿着一些“意外”的有趣传说,锅盖面也不例外。
乾隆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一大早,在一面店坐下。因乾隆来得早,店主里边面还没“跳”好。老板娘一边催着在“跳”面的丈夫,一边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跳”好了。这时,外面又催面怎么还没做好;老板娘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一旁汤灶的小锅盖子撂进面锅,锅大盖小,小锅盖在水面上飘荡。还没等老板娘放好佐料,锅里面水又滚开了,老板娘见状,舀了勺清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撇开小锅盖,将面条捞进碗。乾隆吃罢,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无独有偶,外面的几个食客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是加了什么好佐料了?老板娘寻思着,想必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从此,锅盖面做法在镇江流传开来。
镇江锅盖面其特色是水要多火要大,大锅下面,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面水不外溢;木锅盖压住翻滚的面头,控制热水沸滚的速度和流线,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保持不变,不黏结,不散乱,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没有空隙,煮熟的面条就很筋道。而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另一重风味。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好的面放在案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横在面团上,竹竿的直径有10来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铁圈里,人坐在毛竹另端,单腿着地反复跳压数百次才能将面团压得薄皮筋骨,这样人工压制的面条吃在嘴里耐嚼有劲。
汤卤也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酱油与香醋一样是有名的,选用镇江黄豆酱油,入十余种作料调制而成。如今锅盖面都有着丰富浇头,鳝鱼、腰花、肴肉、牛肉、鸡蛋、猪肝,干丝、雪菜等,美味浇头平浇在面汤上,香在碗里,还未下口,清香的面条和鲜汤的味道就已开始绕鼻三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