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新书《舍得,舍不得》
■钟芳
著名作家蒋勋是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他的作品清丽隽永,说理明白无碍,富有感性与理性之美,给人启迪,让人品味。我手中捧读的这本《舍得,舍不得》是他一路带着《金刚经》旅行的全新散文集。书中,蒋勋以佛学智慧和他阅读《金刚经》的体会来解读他对生命自然和文学艺术的感悟。
“舍得”一词是佛家用语,禅的一种,本意是讲万丈红尘扑朔迷离,人生在世总会有得有舍。舍与得互为因果,舍得,得舍,何得?何舍?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如果能领略其中奥意,自然会有大境界大收获。在蒋勋看来,人生有太多舍不得,“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他拜托学生帮他刻了“舍得”和“舍不得”两方印,“舍得”为实,用阳朱文;“舍不得”为虚,用阴文。虚实之间,上演着许多相互的牵连纠缠。
《舍得,舍不得》是蒋勋书写以来,最最柔软心的一本书。全书分为“回头”“肉眼”“梦”三卷,收录了蒋勋书法、摄影及画作。蒋勋说,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常常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游移。童年时可能舍不得一块糖,少年时舍不得一件新衣服,成人后舍不得自己爱的人,舍不得一个高薪的工作,舍不得一个城市,舍不得一座山、一条河。最近的10年,舍不得母亲,舍不得在她临终时放手。为了表达舍与不舍之间的矛盾纠葛、百转千回,新书封面设计上,大胆采用了倒转书名的方式,使书籍本身更具象征意味。
蒋勋读大学时,父亲送他一卷珍贵的敦煌唐刻本《金刚经》,但他当时没有读经习惯,往书架一搁就是三十年。直到父亲病危,他匆匆赶去;临行心里慌乱,顺手抓拿了那卷《金刚经》。在父亲弥留的病床前,他一遍一遍,一字一字,读着经书里的句子,感叹“不惊、不怖、不畏”是多么难做到。父亲亡故后,蒋勋便开始抄经。从京都永观堂,到清迈的无梦寺,再到加拿大的奈恩瀑布……多年来,《金刚经》始终陪伴他旅途。通常,他一到城市进旅馆房间,习惯先烧一截艾香。焚香,坐下来,在砚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抄完经,会觉得原来陌生的房间不再陌生了,原来无关的地方,空间、时间都有了缘分。像桌上那方石砚,原来在溪涧里,却也随蒋勋去了天涯海角。
在书中,蒋勋还对去过的巴黎、清迈、京都等地方都一提再提,旅行中看到的风景也总能引起他对诗词、画家、画作更深入的理解。蒋勋说,我们可以慢慢学习做视觉的功课,看到以前看不见的东西。留白,就是不画,是空,是无,是虚,大约在宋代成为世界视觉美术的巨大革命。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白居易的诗: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古人都提醒我们“存在”与“不存在”,“舍”与“得”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
舍得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我们的一生正是由这许许多多舍不得构成的,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才会赢得一段段精彩的人生。这就是《舍得,舍不得》带给我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