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鸭绿江畔,义龙山崖,那座红砖拱廊的老房子已伫立了100多年。
因为有它,丹东的百年开埠史有了印证。
因为它在,这座城市回忆起很多老故事。
因为看它,更多的人知道了安东记住了丹东。
现代化城市也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如何对待老街老房子,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流理念乃至文明程度。
引子
丹东市浪头镇,义龙山毗邻鸭绿江岸的山崖,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静静地立在那儿,红砖灰檐在冬日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出一种庄重,它便是清末安东海关设立的三道浪头分关旧址。
这是迄今在丹东被修缮保留得比较完整的一座老建筑,成为丹东这座城市开埠以来的历史见证。
现在,它的身份是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姜馆长告诉记者,老房子要保护,也要利用。否则,保护就失去了意义。从开馆那天起,他们就规定游人分批进入,每批不能超过20人。即便如此严格地控制参观人数,旺季里的游人仍是络绎不绝,尤其是那些老丹东人,更是流连忘返,回忆起许多安东的老故事。自2006年9月免费开放,10年了,外地人在这里了解了丹东,丹东人在这里知道了自己的家事。
不久,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将以安东海关浪头分关旧址的身份出现,融入丹东港的大型历史博物馆。
入冬,游人渐渐少了,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回归静寂。11月27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
丹东的老故事,在丹东的老房子里听,最让人入神。
百年前的三道浪头港100多艘驳船都有个“顺”字
登上义龙山,越接近三道浪头这座老楼,越能感受到它浓重的历史气息。门前的石碑坚硬沉稳,上面刻着的字迹虽已斑驳但仍然可辨:“一九零三年由英国人粤里巴筑建,一九零七年正式对外办理海关业务。 ”
与前几次来这儿看到的相比,记者发现,钟表业、印刷业、丝绸业等展现丹东经济发展的几大产业主题展厅里,图片及展示的物品有所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丹东港集团一位高管解释说,历史文化遗迹的保留传承以及将历史古建的游览、参观融入旅游业,是丹东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丹东港集团正在着手筹备建设反映丹东市港口及对外开放发展历史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在新馆规划中,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将以安东海关浪头分关旧址的身份整体展出,作为一座保留完整的历史建筑遗迹面向世人。”现在,这里陈设的文物、展品陆续开始整理。
姜馆长告诉记者,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8月,当时称为安东的丹东市开埠通商。 1907年3月,安东海关正式开关,对外发布了第一号公告:……于本日起执行海关职务,开办各种海关业务;外国船舶必须按海关章程之规定,以装卸客货为目的,方可进入本港……
一艘残破的老船稳稳停靠在海关楼一侧,姜馆长说,这是丹东开埠之初来往于浪头港码头用以载运货物的普通商船。修缮过的老船保留下木制船体,摸上去干瘪陈旧,如百岁老人皲裂的皱纹写满岁月的痕迹,却仍然坚毅地挺直身板。
站在海关楼二楼的外廊上,放眼三道浪头港,静静流淌的鸭绿江水伴着塔吊林立的装卸码头,冬日里静谧而不失繁忙,脑海中却怎么也挥不去那艘老商船倔强挺立的残旧桅杆,老安东开埠商贸的繁华景象不由得在眼前浮现。
三道浪头港是一处天然港口,清末民初时期,这里是鸭绿江航道的必经之路,可通行1300吨的汽船。最繁荣的时期,港上有100多艘驳船,船名都带一个“顺”字,祈盼一帆风顺之意。由鸭绿江上游顺水放下的木材,在三道浪头港换装海船运往海外,便捷的通商通道成就了当时安东的“木都”之称。安东开港后,中外轮舟更是四通八达,三道浪头港成为辽东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港口。
看见这座老房子就想起一座城的百年开埠史
百年海关楼,这个记录丹东对外开放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也有一段坎坷史。
它做过旅馆、开过饭店,用途几经更迭,逐渐破旧不堪,被遗弃在荒草丛中。
“老建筑毁了,城市的历史也就没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从事“丹东地区历史旧址调查”多年的迟利安心痛不已。
2005年,丹东港集团成立,企业对归其所有的房屋、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也发现了浪头港海关楼的历史价值。
2006年,平整山头、扩建土地,修缮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
丹东港集团专门请来具有古建筑修护资质的设计和修复团队主理修缮工作,修缮的主导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只做清洁和整理。
进入博物馆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展厅面积相对较小的展馆。
“这座建筑很讲究实用性,它原有的房间面积都比较小。作为展厅,完全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大展厅、大格局。要想扩大展厅面积,就得拆墙合并房间,但这势必造成对古建内部墙体的破坏。”丹东港集团相关负责人尽述修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所以,我们一堵墙也没拆,而是相应地把展示主题分成多个小主题,保持了老建筑的原有风格,也保住了老房子的原有气息,让小房间展厅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
能不动的地方一概不动,尤其是对木质结构的修缮。他们找到老照片一一对照,能不换的尽量不换,能修的按照当时的样式进行复制,损坏的部分进行替换。特别是木制地板、楼梯,只做清洗处理。
“这栋老楼的木地板框架,已有百年历史,究竟哪一块是曾经被换过的我们也不清楚,它现在的样子就是它最珍贵的存在,我们不想改变它。”小心翼翼拾级而下的姜馆长甚至把音量都放到了最低,生怕惊动了这里的老家什。
2006年9月26日,完成修缮的三道浪头港海关楼以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的面貌开放。鸭绿江畔曾经的百年安东海关已经消失,唯有三道浪头海关分关旧址幸存下来,成为记载这座城市开埠通商的永恒记忆。
现代化城市也有来龙去脉
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它的灵魂之源。丹东自1876年设治至今,已历时近140年。“我们应该全力保护好这些老建筑,我们要精心呵护这座城市的历史余脉,留给这个城市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迟利安说。
城市建设中,老房子的保护与旧城区的改造的确在一次次发生微妙的碰撞。迟利安认为,丹东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正向纵深发展,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正是这个战略目标赖以实现的人文宝库。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丹东也一直在探索。
1987年,他们注意到了当地历史建筑的现状,有关部门对建设时间在伪满以前的老房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八道沟的“杏花村”、七道沟的“火神庙”、青龙街的“吕祖庙”,都在保护名单上。
2002年,为制定城市20年发展规划,丹东还特意邀请了一些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听取他们对丹东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见。至今仍在进行和完善的“丹东城市记忆工程”,以传承彰显地域人文特性为重点,集文字、实物、多媒体平台和全息存储为一体,集中对丹东市自然资源、城市变迁、重大事项、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收集、整理,形成相关档案资料。
三道浪头海关分关旧址的完整修缮,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历史遗迹保护的成功样本。近几年,丹东港集团致力于挖掘丹东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港口文化,他们整理的 《丹东市区历史旧址遗存情况名录和简介》,为今后的鸭绿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项目资源。
现代化城市应该是历史与现代得到完美融合的城市,如果没有历史的印记,那么这个城市和钢铁水泥也就没有太大差别。
老房子是说头所在,说头没了,一座城市就会无从说起。无从说起,人们就渐渐忘了。 □本报记者/王卢莎(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当年的三道浪头码头停满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