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腾冲市中和镇民振村,枕山临水稻花飘

腾冲市中和镇民振村,枕山临水稻花飘

稻花香  

走进腾冲市中和镇民振社区,这个枕山、临水、稻花飘香的传统村落,再现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民振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东北13公里处,腾冲城区30公里,东靠马站乡、南接阎家冲、樊家营、西邻高田,北连猴桥镇、中营。高桥、魁甸、后头田、榜榔田4个自然村由南向北布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迷人,文化荟萃。村寨四面环山,魁甸河从村角西北方向蜿蜒流过,正合中国传统风水之“枕山、临水”;民居依山而建高低分布,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绵延数里,农家小院交错在绿荫之中,整体集中、相对分散,农人傍山而居,散落林间。

全村国土面积32.96平方公里,人口1672人,主要种植水稻、包谷、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由于森林植被覆盖极高,水资源极其充沛,但旧时因生产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导致千亩稻田虽处宝地却缺水,为治水改土改善民生,云南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组织修建魁甸河拦河坝水利工程,工程由拦河滚水坝、水闸石塔、东面引水渠三部分组成,工程规模宏大、设计合理、设备完善,受益人口数万,如今依然发挥着坝区人蓄饮水、千亩稻田灌溉的作用,大坝设施依然保留原貌,至今仍是腾冲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水利设施和重要历史遗迹。

民振传统村落元代即有人居住,时名穆武庄,至民国26年(1937年),村人李邵永等人将寨名更为民振,沿用至今。据说由京上派来的穆二老爷管辖,收取税粮,现村中尚存穆二老爷墓一座。至明朝时期,村中人丁逐渐兴旺,达300余人,分散住居在山外、魁甸、高桥等地,后曾遭霍乱死亡过半。清朝顺治道光年间,李、王二姓迁入村中,人丁再次兴旺,至明国时期已达600多人、1979年后达800多人,居住地也分散至榜朗田、后头田等自然村。

村民以汉族为主,有李、杨、王、汪、段、彭、邵、张、董、赵等姓氏。李姓167户,原籍江南嘉定,南京应天府李昇后裔14带贤孙李有常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大西龙水村迁来魁甸,时为私塾先生;王姓32户,明代兵部尚书王骥第十四代贤孙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到魁甸居住;杨姓36户,祖人杨世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经商到魁甸居住;汪姓33户,其中9户于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此居住。

村落核心区魁甸自然村是古丝绸之路上驮运商队从缅甸入境后第一个歇宿驿站,商队从缅甸密支那出发,途径猴桥镇箐口、板桥,上欢喜坡,下长坡白沙路、死狗坡,至民振魁甸歇宿,次日上打云山、芹菜塘,过五岔路,下蒿子坝,过龙王寺到达小西大董等地。上世纪40年代富商曾在魁甸自然村龙洞河建过纸厂,马帮曾到缅甸搬运枸树皮来做造纸原料,如今龙洞河“公司房”之名即由此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盘踞长坡山、魁甸后山并多次进村扫荡,1942年放火烧毁了整个村寨。

观音寺

观音寺:建盖于1930年,占地5亩,由观音殿和土主殿组成,木架房屋,土石支砌围墙,火山石铺地。主建筑为大木构建传统三架梁形式,高7米、面阔16米、进深7米,屋顶为灰色简瓦歇山顶,内装修主要使用木材,有旋子彩画。是方圆村落主要的民间佛教文化聚集地,兼做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

李氏宗祠老宅

李氏宗祠:清朝顺治17年,村民李廷梅至省城考为文庠后奉调盈江盏西做扶夷官,遂将住所赠予李氏族人作为祠堂。后于1810年重新修建,占地1.5亩,两层传统五架梁木架结构房屋,土石支砌围墙,建筑高度7米、面阔13米、进深6.5米,屋顶为灰色歇山顶,祠堂装饰有旋子彩画,鼓镜圆柱,地面采用火山石铺装。

汪氏宗祠:建于1810年,占地1.5亩。

古道: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古丝绸之路上驮运商队从缅甸入境后第一个歇宿驿站,“魁”为第一,“魁甸”寨名由此得来。古道沿缓坡而上,蜿蜒盘旋,皆为本地火山石毛石铺筑,保存完好。

平田古桥:修建于清回汉战争时期,跨度为5米、高6米、宽1.2米。桥墩由火山石砌筑;桥面为手工解制条石,乃先辈从村外运至村中,非本地火山石。

中桥古桥:修建于清回汉战争时期,跨度为4米、高5米、宽1.5米。桥墩由火山石砌筑;桥面为手工解制条石,乃先辈从村外运至村中,非本地火山石。

白虎山古桥:修建于清回汉战争时期,跨度为4米,高7米,宽1.2米。桥墩由火山石砌筑;桥面为手工解制条石,乃先辈从村外运至村中,非本地火山石。

小碉楼(文笔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知州胡啟荣奉旨调腾置田养练时,设卡建造小碉楼。

北洞牌坊(魁甸拦河坝水利工程)

魁甸河拦河坝水利工程:位于村落西北2公里处魁甸河坝头。民国24年(1935年)云南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组织修建。工程由拦河滚水坝、水闸石塔、东面引水渠三部分组成,中部渠道段开凿了一段隧洞(长1108米)名为北洞沟,北洞沟分两期建成:第一阶段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七年建设,渠首建成污工拦河滚水坝一座,建八角尖顶空心石塔,李曰垓于双塔上各题“如是”两字并书叙文,取水口安装丝杆启闭闸门一道,取水口至隧洞口开挖毛沟3公里,隧洞开挖完成554米(设计隧洞全长1108米),占全长二分之一,隧洞未贯通,洞后渠道开挖完成7公里。第二阶段续建于1970年开工,于1974年9月隧洞开通,同时修成12公里土渠,于1976年5月北洞沟建成通水,隧洞出口修建牌坊一座。

山脚下的农田

红花油茶园

村域环境

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

民振河源头

古树名木

传统民居

村民饮用水井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