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创业最需要什么?创业如何才能成功?“创业园”与您分享创业者的苦与乐、得与失
第29期
创业园
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郭嘉昕
在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里,有一个300亩的水稻田。路过的游客或许想不到,这个伴着稻花香、响着蛙鸣声的农场是一个房企高管一次回归田园的冒险创业。艾米农场创始人唐飞原是在广州职场打拼了15年的企业高管,2014年6月,为了给新出生的女儿买到可信赖的大米,唐飞作了一个令家人、朋友大跌眼镜的决定——辞职创业、建农场。作为一个房企高管,唐飞回归田园并不只是谈情怀,在集约化程度低、无序竞争、利润低廉的农业行业,唐飞希望通过提供标准化的私人定制生态农场服务,打造定制农场和定制大米的创新品牌。
回归田园造艾米农场
创办艾米农场之前,唐飞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在房地产黄金期打拼的15年里,唐飞辗转在工程设计、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 创业的契机来自去年6月第二个女儿的出生。为了给女儿买到可信赖的大米,“当时有一个朋友是做会员制东北大米订购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投资了一点”。
这次投资成为唐飞进入农业领域的引路者,“在投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唐飞向羊城晚报记者分析,中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由农民种植、农产品企业收购,对于农民而言,种植业、养殖业利润低,风险高。“农民如果不使用化肥、农药,种出来的产品产量低,也很难卖到好价格,这就造成不少农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企业只负责农产品的加工,原材料采购环节很难把控。
“随着国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我觉得生态农业的商机很大。”2014年6月,唐飞在从化、清远等多地考察,最终选址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内的一处农田开始打造第一个艾米农场。他邀请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作物种植栽培室主任做技术指导,通过打造生态链来实现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化肥的农田。同时,唐飞将农田旁的破旧农房进行大刀阔斧的翻修,建成供会员娱乐、吃住的小庭院。
从农田到餐桌的重度模式
“不少农业电商强调天然健康的食材,但大部分都是做中间贸易商,种植园的产品源头无法管理,难以保证食材质量”。 与一些创新农业的商业模式不同,艾米农场一开始就选择了从农田到餐桌“全包”的重度模式,“定制—种植—加工—储运—直供客户”全产业链都由艾米负责。用户成为会员后,可以共享全国艾米家庭农场,由艾米农场进行种植、加工和直供配送。
尽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但对于资本并不雄厚的初创企业而言,如何控制成本、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挣快钱的行业太多了,我选择做农业,就不只是赚钱这一个考虑。”唐飞表示,在筹建农场时就开始精细化管理。“农场一开始就做订单农业,可以省去一些库存成本,达到零库存后,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水稻的品质和服务上”。
同时,艾米农场采用会员制,会员可以全程一起参与插秧、种植、收割,通过APP24小时监控农田的情况。通过体验式农场来做品牌,省掉了在市区开实体店的铺租成本。当积累了小规模的客户之后,就通过社群扩大影响和用户规模,跳过互联网烧钱聚用户的阶段,营销投入也会节约不少。
只靠情怀做农场大多失败
食品安全已成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打着“回归田园”口号的农业电商、农家乐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在唐飞看来,这些农场很少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品牌意识。“在情怀之外,大部分人做农场都是失败的,我希望不光有情怀,更要做出品牌”。
“现在农业创新都把物流放在第一位,但在我看来,农业的问题还不是冷链的问题。”唐飞分析,消费者通过菜市场等传统渠道买到的产品保鲜度依然比电商有优势,连京东这样覆盖全国的企业都未必能颠覆这种模式。“我还看不到做生鲜冷链的方向,所以选择大米作为入口,坚持只做单品,水稻从插秧、收割到配送各个环节都更容易标准化”。
建成体验和大米结合的艾米农场只是计划的第一步,唐飞告诉记者,当通过社群积累一定的农场用户后,艾米农场会开始制定标准,通过互联网将大米的生产加工、农场的体验服务信息化、系统化,最终形成体验式农场和产品服务可复制的模板。“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可复制推广的标准,才能真正赚到钱,形成品牌,最终艾米一定不是单个的农场,而是变成生产、文化、旅游综合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