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水六旗、协和薄钢、电渣核材、丹佛斯等一批外来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海盐;海利循环产业园、友邦吊顶、恒锋工具等大量本地企业也已迅速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海盐县通过“外引”和“内育”两个主要抓手,引导海盐经济提档升级。
吴睿,现任浙江电渣核材公司副总经理。2011年1月,正是“十二五”发展之初,吴睿带着辽宁省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赋予的使命,来浙江海盐考察。集团考虑是否可以将生产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主管道电渣锭的项目落户于海盐。
据吴睿介绍,他的家乡是苏南的一个城市,他们集团在当地也建有项目。一开始他希望这个项目能落户家乡,一来集团业务在当地已有所拓展,二来工作方便。“不过,在海盐考察后,我们被海盐的热情所吸引,很快,我们就与海盐县签约落户,项目总投资27689万元。”吴睿说。
据悉,之所以选择海盐,是由于海盐承诺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公司尽快投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海盐的承诺全部都兑现了。”吴睿说。在海盐县相关部门引导帮扶下,浙江电渣核材公司迅速建立、建设,并于2012年8月投入试生产。2012年12月17日,公司试制的110吨电渣锭顺利出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应用于第三代核电反应堆的CAP1400主管道用超低碳控氮不锈钢电渣锭。
2015年,电渣核材公司共为国内的福清六号核电机组、山东荣成核电机组生产了16支主管道电渣锭。截至目前,浙江电渣核材公司仍是国内唯一可以生产商用AP1000、CAP1400核电主管道电渣锭的企业。
海盐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渣核材发展的这五年,同样也是海盐重大项目纷纷上马的五年,也是海盐经济质量迈上新台阶的五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盐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大。2011年以来,R&D经费支出从5.63亿元逐渐增长到2014年的9.02亿元,年均增长17.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也从2011年的2.1%提高到2.6%。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新产品产值分别为127亿元、168.37亿元和208.0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22.3%、25.4%和28.8%。近年来,恒锋工具等22家企业先后研发出国家、省、市首台套产品,青莲生猪产业技术等两家研究院被认定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博凡动力等两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十二五”期间,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特别是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得到有效提高。2014年,海盐县规模以上亩均增加值为每亩83.12万元,较2012年提高27.5%,土地资源利用率较快提高;规上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为每吨1.29万元,较2012年提高10.3%;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为每立方米485.18元,同比提高50.0%。
此外,海盐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提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五大重点工程,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企业达到276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65%,在嘉兴全市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方式,金元亚麻“智慧工厂国内第二家西门子数字工厂试点项目”和海利环保纤维“再生长丝自动包装流水线及自动化仓储系统项目”等一批项目列入省级“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专项计划示范、试点项目。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浙江涵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列入浙江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名单。推广实行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示范企业建设,青莲食品、涵普电力科技、海利控股、吉安集团、中达联合、海利普电子和友邦集成吊顶等7家企业列入市首批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示范试点企业。
在多种措施推动下,海盐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至2014年,占比分别为 39.8%、44.1%和46.7%。五大县定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7.8%、43.6%和46.4%,同时四大传统产业产值占比逐年降低,分别为36.6%、31.8%和32.4%。产业重心逐渐向核电关联、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转移,传统产业也在不断改造提升。
海盐经济提档升级,正是源于一个又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展望“十三五”,海盐经济将向着“产业优质”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