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扬州地区地图呈现啥“模样”?昨天上午,扬州收藏家协会会员,文昌花园收藏家协会会长张玉顺向记者打来热线电话,称自己最近从家里橱柜里翻出一些老地图,有江苏省主要航道示意图以及省内部分城市地图等图纸,其中一张上世纪70年代扬州地区航道里程示意图一直保存至今。
70年代地图上
出现不少老地名
昨天下午,记者在何园一间办公室见到了张玉顺。只见办公桌上摊放着一张张老地图。“这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图纸,距今有40年左右了。”记者翻开本子看到,最前页的“说明”写明,图纸中所列的里程等内容是根据1973年各地区(市)航道里程普查资料编列。
在“扬州地区航道里程示意图”上,记者看到,图纸上显示的内容除了将省界、地区界、县界、主要航线、县驻地等基本元素标注清楚外,还包含公社、村庄、湖泊、船闸等图例。京杭大运河、高邮湖、邵伯湖等都清楚地出现其中,吸引了一些老居民前来围观。在一张较小的简图里,记者还发现,图上显示,湾头电厂—扬州—瓜洲段古运河有29.5公里,同时配有湾头电厂、湾头船闸、瓷厂码头、解放桥、跃进桥、宝塔湾、瓜洲船闸等相关注明。
解放前扬州“两爿半厂”很知名
对比新旧地图,张玉顺感慨,随着时代的变迁,扬州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工厂和厂房的数量和方位设置就是一大变化要素。
张玉顺回忆,家中祖辈父辈都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全家人住在洼字街附近运河边上的老宅区。“解放前工厂相对较少,老一辈们嘴上都挂着‘两爿半厂’的说法。”张玉顺解释,“两爿半厂”是当时扬州重要工商业经济命脉。“两爿半厂”即发电厂、麦粉厂和蛋厂,其中蛋厂半年开工半年歇业,故称半爿厂。
张玉顺说,发电厂在湾头附近,属于扬州老厂,经历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厂房不断扩大更新,发电容量增大几十倍。上世纪,麦粉厂位于便益门外古运河西岸高桥南街。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麦粉厂成为扬州粉面工业主要厂家。张玉顺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西湖、甘泉、槐泗、公道、城北等各乡镇农民种植大麦和小麦,农民将收完的麦子晒干,经常推着人力车(板车)或独轮车,到扬州麦粉厂兑换麦粉。据介绍,新世纪后,原麦粉厂厂房经维修后改为扬州工业博物馆,旧址被列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蛋厂,张玉顺曾听父亲介绍,厂址曾位于二畔铺1号,起初以生产蛋粉为主,50年代后期加工生产“美林牌”罐头。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好转,曾生产多种产品,比如番茄酱、午餐肉、梨罐头、刀豆罐头、桃罐头等。
解放后运河边分布有30多家工厂
张玉顺说,解放后,扬州大批工厂陆续兴起,很多都分布在运河边上。同时,也有一些农田和化粪池。除了“两爿半厂”外,有扬州发电厂、水泥制品厂、水泥厂、扬州玻璃厂、瓷厂、肉联厂、化肥厂、机床厂、针织厂、合成化工厂、五一食品制造厂、柴油机厂、苏北机米厂(现叫“啤酒厂”)、农药厂等,加起来有30多家。
“这些厂设在运河边,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张玉顺总结,主要有四大污染,即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就生活污染而言,过去很多居民家中无管道,唯有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运河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是,厂里生产的污水、杂物也排入河中。
张玉顺说,工厂造成污染的同时,运河也给他们带来了童年的乐趣,那时家住运河边的孩子比较有野性,一到夏天就比赛跳水,运河成了游乐的场所。
运河边大变化
有了绿化和新楼房
张玉顺感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整改,厂房陆续搬迁。有的工厂走向萧条,逐渐消失在市民的视野中。
“像过去的蛋厂早已转型改名搬迁,其他大大小小的厂房、作坊也陆续搬至工业园区,远离城市。”张玉顺介绍,就拿洼字街一带来说,运河边上的农田、厂房消失,种植了大片的绿化,空气十分清新。如原先的蛋厂厂址附近也变成了凯运天地住宅楼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讯员 陈桂香 记者 周阳 文/图